你。因为啥呢?有的是有欲望心,有的是没有欲望心,但她需要个什么东西呢?需要他的这个清净。你一清净了,众生就来了,来找你,来吸取清净。但是你如果没有那么大的定力,一下就被它转走了。这就是害己害人,你不光害了自己,连人家也都被你害了。所以清楚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释】“不为洄流所住”也不被洄流——来回流的水所停止在那个地方。
不能说是:“我现在修道了,我已经远离女人了,这就行了。”如果修道不努力,尽想睡觉,或是就混饭吃,那也不行,还得努力。你一天不精进,一天就丧失了很多的东西,而且你原先修的那点定力逐渐就没了,你这个弦也就松下来了。所以你得攒,你不攒,最后你没有什么东西了。
【释】“亦不腐败”也不会腐烂,败坏。
怎么不会腐烂?就是不住在有为法上。我们修无为法,无为,就是空。
【释】“吾保此木”佛说:我保证此木,这根木头“决定入海”一定会流到大海里去。
就是说我们如果能够断除情爱,你一定会得道的,佛给下了这么大的保证。只要我们断除爱欲之心,你肯定会得道的,别着急。有时候我们这个欲望心也是反反复复,因为有它的习性和种子,有它生理的反应。有时候本来没有这个心,但它生理上还有。这个生理的反应是哪的呢?是我们的习性种子。过去种那个因了,你今生想修道,不偿还好使吗?是不是?有时候就得重报转轻报。它重报转轻报,表现为一种习性的种子出现了,所以你不能丧失信心。
另外呢,这种习性种子出来了,为什么让我们有了反应?什么原因?就是戒律不清净,定力不足。所以大家一定不光学戒,而且还要修定力。为什么要修定力?你要是不修定力,你戒律不深入;你戒律不清净,定力也不会生起来。所以它俩都得有,戒里含定,定里含戒,它俩都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要严格持戒,同时要保证定力的形成。
如果不修定力,很多人就要还俗了,他控制不了啊,是不是?他控制不了,所以转化不了。所以说,大家一定要好好修定力,把禅定功夫修上去。通过我们清净的戒律,修出的定力那就真实了,而且有保证。你定力有什么问题,戒律在那地方就帮你解决了。戒律既解决了你那些问题,又保证了你定力的真正生起。它俩是不可分离的,你缺了哪面都不行。
所以沙弥这一段主要是干吗呢?在戒律上一定要下功夫,你别怕浪费时间。说:“得了,我去修定力吧,定力这么好,我去修定力。”那个定力,你没有清净的戒律,它生不起来。因为知见如果不正,那就坏了。这个微细的变化,你修道到一定的时候才会清楚的。当我们定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我们进行转化的时候,它这时候就找你,俗话说找你的小脚。
“针尖大的洞,斗大的风”你有一点小毛病,你那点定力生得越高,它会漏得越快,顺着你的小洞就走了。就像大坝似的,里面储了很多的水,水量越大的时候,决口的机会就越大。所以我们想修道就是这样,必须用戒律来保证你的定力,用定力来帮助你的戒律更加地清净、完整和深入。它俩本来是一个,戒定慧本来就是不应该分开说的,但是由于我们不能够全面地掌握它,或产生了偏见,所以佛就把这“戒定慧”三无漏学给分开说了。说的这些整体是一个,并不是两个,是没有办法,只是一种方便说。
我们第一步就得把戒律反复地学。有时候我们学了一年二年、或是三年四年的沙弥戒,就觉得自己各方面的作为都差不多少了。你觉得差不多少,实际上里面差得很多。为什么呢?第一个,你觉得差不多少,本身这就是病了。一个真正持戒的人永远没有满足心,永远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人,而且有很多的毛病存在着,有这样的心才在道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