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宗实录》中的年终统计(2)
李老博士所称“官僚主义”非仅官僚作风。既称主义则必有思想上及信仰上的凭借。笔者gen据李老著作及谈吐,综录这些思想上的因素,约有下列数端:(1)官僚主义自视自然法规,业已被其网罗无余。如以“褒贬”写历史,作为千古定论,墨守“原始的假说”即出于这zhong自满的成分。和古希腊思想家认为自然法规,须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发现,才能不断地展开,迥然不同。(2)与中国君主制度不能分离。中国君主制度带有宗教色彩,和欧美的“政教分离”的宗旨不同。如群臣称皇帝的文书为“圣旨”皇帝的面目为“天颜”发言则为“玉音”也就是假借自然法规的至美至善,zuo人间组织的主宰。因之君臣务必合作,rong和为一ti。强有力的君主,以官僚为其工ju;柔弱的君主,则成为群臣的工ju而不能自ba。因其如此,文官组织的权威,才有dao德的陪衬,官僚的措施,也不容辩驳,相当于自然法规。(以上万历与群臣不协,才成为朝代的危机,以致两败俱伤。)(3)此zhong制度施行时,必借力于思想上假设的成分。例如十岁儿童的皇帝,被耆老重臣称为“君父”在明朝亦不设摄政。皇帝为愚顽,群臣仍称之为睿智,皇帝为暴nue,群臣仍称之为慈爱。这也就是说:理想的至美至善,尽力使之可能,如真不可能时,则假设其为可能。有时宁可在实质上打折扣,而不放弃其形式。甚至以仪礼代替行政,以表面文章代替实质。(4)这制度总以上级的理想为准则,不以下级实际情形为准则。如实施困难,则由上级向下级施加压力。因之其整个制度上不尽不实之chu1,通常经年累月,积滞于下端。其最需要发生作用的地方,反成为ding不实际的地方。有时整个制度因之崩坏。传统历史家,惯称这局势为“腐化”其实所列举证据,多无关大局。有时所列者实为结果,而非原因。其主因则系本shen机构设计欠周全,环境变化,上层无法继续以压力强迫其下级,掩饰其组织上不合理之chu1。(5)基于以上条件,中国官僚主义有其独占xing。因在思想上这zhong制度声称“天无二日”亦即是自然法规的至美至善,不容第二者为表率。而其行政效率,也无力与较为合理的机构竞争。因其要保持其“非竞争xing”(non-competitive)的立场,总是希望能闭关自守,如禁止人民出国,对外接chu2则以外夷进贡的方式guan制都是见费正清John K盕airbank,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Cambridge,Massachusetts,1953)。。甚至永乐帝朱棣,以遣派郑和下西洋闻名,早在1404年已经通令民间之海船,全bu改造为平tou船,以防止其泛海《太宗实录》(台北,1963影印本),页0498,参见《太宗实录》,页0149。,都不出这zhong闭关自守的姿态。也即是其心理上为内向(introvert)。
中国官僚主义在对付此际问题时,起先已产生两zhong弱点。其一是思想上带有宗教色彩,先有唯心趋向。其二则其理想行不通,不能在立法上针对下层实况改革。而自称“ti”与“用”不同,承认不合ti制为当然;亦即是姑息违法。今日中国仍有此现象的遗型,是为传统习惯作祟,与社会主义无关。
以上所述,抽象的辞句为多。必须举出例证,以实际情形阐述,才能得其真髓。笔者在阅读《明实录》时,发现《太宗实录》内年终统计数字,可以解释前说官僚主义的真相,并可以揭lou统计数字在明代史料中的实际意义。和以上理论陪衬,尤足将李老博士的见解,广泛介绍于一般读者。
《明实录》为朱明王朝gen据原始资料撰集。明朝十六个皇帝,除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被后来继位的皇帝视为非法,无庙号也无实录外(他们朝中的事迹则附录于继任的实录中),最后的皇帝崇祯朱由检,shen死国亡,也无实录。其他十三个皇帝,共产生了十三bu实录,合称《明实录》。现在通行的台北版,共一百三十三册。如稍为留心地阅看,即需要两年半以上的时间。
实录的撰修人虽想保持前后一贯的作风,这事实上无法办到。除以上所综叙的官僚主义思想在这一百三十三册文献中表现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