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游洞至此结束。
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第三段 于是余有叹焉①。【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④。【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⑤,而人之所罕至焉⑥,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志矣,不随以止也⑦,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⑧,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⑨,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然力足以至焉⑩,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⑿【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此余之所得⒀也!【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文言现象】
①于是:对于这种情况。焉:句末语气词。②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得:心得,收获。动词作名词③以:因为。求思:探求、思索。而:连词,表递进,而且。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④夫:表议论的发语词。夷:平坦。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⑤而:可是。观:景象,景观。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⑥而:因而。焉:兼词,相当于“于此”⑦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⑧怠:懈怠。⑨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昏惑:迷乱。以:连词,表目的。相(xiàng):帮助,辅助。⑩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⑾于人:在别人(看来)。为:是。⑿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孰:谁。⒀得:心得,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