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的子孙,有大功的封为列侯,或者赐封关内侯的爵位和收取赋税的封邑,所有在职的王公大臣,各按等级封赏。对上尊敬祖宗,增加祭祖时的礼仪和乐队规模;对下施恩惠给士人、平民以及鳏寡者等无依靠的老人,凡是施恩布德的政策没有不实行的。这些话记载在《乎帝本纪》裹。
王莽在取得了大众的好感之后,又想要专权独断,知道王太后厌弃政务,就暗示王公大臣们上奏章说:“以往的官吏凭着功劳升迁到二千石,以及州部所荐举的优异秀才出身的官吏,多不称职,应该让他们都来拜见安汉公,接受考核。再者太后不宜亲自过问细微琐事。”让王太后下诏书说:“皇帝还年幼,朕暂且执掌朝政,等到皇帝成年加冠为止。现在许多政务繁杂琐碎,朕年岁已高,精神体力不能胜任,这恐怕不是保养自己的身体从而教育培养皇帝的办法。所以要选择忠诚贤能的人,设立四辅,使百官都忠于职守,永保国家的安定和平。孔子说: ‘多么伟大啊,虞舜、夏禹治理天下,都是委任贤臣以成其功,而不亲身参与其事!,从今往后,惟有封爵位的事可以上报,其他事务由安汉公和四辅评定决断。州牧、二千石级以及秀才出身的官吏初次授官任职需要禀奏事务的,就引他们到宫殿附近的公署报告安汉公,考察原来的公务,询问新任的职务,以了解他们是否称职。”于是王莽一个个地接见询问这些官吏,尽量地表示关心和爱护,多多地赠送礼物,要是不合心意的,就明白地上奏请求免除他的官职,他的权力快和皇帝等同了。
王莽打算用虚名取悦太后,启奏说“新承孝哀帝时丁家、傅家奢侈浪费之后,老百姓不得暖饱的很多,太后应该暂时穿着没有花纹的丝织品,稍微减少些山珍海味,以昭示天下。”紧接着王莽又上书,愿意拿出银钱一百万,献出田地三十顷,交给大司农救济贫民百姓。于是王公大臣们都仿效他行事。王莽带领大臣们上奏说:“陛下您年事已高,长期身穿粗糙的丝绸,减少菜肴,确实不是保养身心健康,教养皇帝,安定国家的办法。臣王莽多次到宫中省部门下磕头,禀奏力求,未蒙允准。现在依赖陛下的恩德,近来风调雨顺,天降甘露,灵芝出现,黄荚、朱草、嘉禾和祥瑞之兆一起到来。臣王莽等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陛下爱惜精力,休养心神,开阔心胸,减少思虑,穿着帝王Et常的服饰,恢复太官规定的帝王通常的膳食,让臣子们都能尽到对您的爱戴之心,奉上奉养的物品。希望您怜悯体谅!”王莽又让王太后下韶书说:“听说皇太后的准则,思想活动不超出宫门的界限。国家没得到上天的保佑,皇帝年纪还小,不能亲自执政,我担惊受怕,小心谨慎,生怕国家不得安宁。国家的最高权力,没有朕谁来执掌呢?因此孔子晋见南子,周公代掌朝政,是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朕劳累身体,费尽心思,忧虑辛苦,不得安心,所以当天下崇尚奢侈时就用俭朴的作风来昭示全国,纠正偏差常需超过应有的限度,如果朕不亲自带头,天下臣民们该怎么办呢!朕朝夕都梦想着粮食丰收,老百姓家家能丰衣足食,等到皇帝成年以后,把朝政交给他。现在确实无暇享用轻柔的衣物和美味的食品,希望和百官们有所成就,应当勉励啊!”每逢发生了水旱灾害,王莽总是衹吃蔬菜,左右侍从把情况报告给王太后。王太后派遣使者下诏给王莽说:“听说您饭食衹吃蔬菜,担忧人民的疾苦太切啦。今年庄稼的收成幸而较丰足,您这么勤奋尽职,应当按时吃些肉食,为了国家大计请您爱护身体。”
王莽考虑到中原已经安定,衹有四方夷族没有多大变化,就派遣使者携带黄金和财物,丰厚地赠送匈奴单于,让他上书说:“听说中原讥笑双名,我原名囊知牙斯,现在改名知,以表示仰慕遵从中原的制度。”又派遣王昭君的女儿须b居次来侍奉王太后。为了欺骗、迷惑和向王太后献媚,直到她身边的随从宦官、侍女,王莽的手段竟是如此的变化多端。 王莽在位高权重之后,想把女儿给平帝作皇后,以便巩固他的权力,就上奏说: “皇上登基三年了,尚没有立皇后,妃妾没纳足。以往国家的危难,本起因于没有继承人,婚娶不当。请察考运用《五经》的理论,制定嫁娶礼仪、端正十二女的原则,以期较多生育继承人。广泛选取商、周王族的后代和周公、孔子时代在长安的列侯的正妻所生的后人许配给子女。”
这件事下交主管官吏,上报众多女子的名单,王氏家族的女儿有许多在候选名单中。王莽恐怕她们和自己的女儿竞争,就上奏书说:“臣自身没有德行,女儿相貌下等,不宜与众女子同时被选。”王太后认为他是出于至诚之意,就下韶书说: “王氏家族的女儿,是朕的娘家人,不要选她们。”平民、众儒生、郎官以上守候在宫门前上书的每天有一千多人,王公大臣和大夫们有的到朝堂上,有的跪在省部门前,都说: “诏令所表现出来的圣明德行是那样崇高,安汉公的伟大功勋是这样昭明,而今在要选立皇后的时候,怎么偏偏要排除安汉公的女儿呢?全国人民向何处去呢!我们希望安汉公的女儿做国母。”王莽派遣长史以下的属官分批晓谕劝阻王公大臣和儒生们,可是上书要求的人更多。太后迫不得已,衹得听凭王公大臣们选取王莽的女儿。王莽又自己表白:“应当广泛地在众多的女子中挑选。”王公大臣们争辩说:“不宜在众女子中选取皇后乱了正统,皇后之位是属于安漠公的女儿的。”王莽表示:“愿意让女儿出来相见。”
王太后派遣长乐宫少府、宗正、尚书令去送彩礼相亲,回来禀奏道:“安漠公的女儿长期受到道德和品行的教育,有美丽的容貌,能够延续皇族,接掌祭祀。”另外下韶派遣大司徒、大司空到宗庙裹祷告,用多种方法来占卜、预测吉凶,都说: “征兆遇着金旺水相,因为金生水,卦的意思是泰卦,预示着父母得位,这就是所谓‘康乐强健’的预兆, ‘子孙大吉,的象征。”信丝岖型佟上奏:“《春秋》上记载,天子将要从钮国娶王后,就把纬国国君从子爵升为侯爵,安逸公的封国不符合古代的制度。”把这件事交主管官吏讨论,他们都说: “古时候天子封赏王后的父亲纵横各一百里的土地,尊敬他而不把他作为臣子看待,藉此表示重视宗庙,这是至孝。刘佟的话合乎礼制,可以批准。请把新野县的田地二万五千六百顷加封给王莽,补足纵横各一百里。”王菱推辞说:“臣王菱的女儿实在配不上最尊贵的君主,现在又听从大家的意见,加封土地给臣。臣自己想,能够列为皇上的近亲,获得爵位和土地,假如说女儿真能配上圣上的品德,臣封地的赋税足够供给朝见时进献贡品,不必再给予增加封地。臣愿意归还所增加的封地。”王太后答应了他。
主管官吏上奏说“按照惯例,聘皇后的彩礼是黄金二万斤,合银钱二万万。”王莽一再推辞,接受了四千万,却把其中的三千三百万给了十一户陪女儿出嫁的人家。臣僚们又说:“而今皇后接受的聘礼,不比各位姬妾多多少。”王太后又下韶令,再增加聘礼二千三百万,合成三千万。王菱又把其中的一千万分给了九族中的贫苦人家。
陈崇这时任大司徒司直,和张敞的孙子张竦关系友好。张竦是博学多才的读书人,他替陈崇起草了一份奏章,称颂王莽的功德,陈崇呈上奏章,上写道:臣看到安汉公自从开始做官起值社会风气崇尚奢华的时候,他承蒙成帝和太后厚待至亲的恩宠,蒙受伯父、叔父们显赫的荣光,家财丰饶,权势很大,没有人能违背他的心意,然而他却能降低身份,推行仁爱,约束私欲,遵行礼制,违背世风,矫正习俗,刚毅地特立独行;他穿的是粗制的衣服,吃的是粗劣的饭莱,坐的是简陋的车子,驾车用的是劣马,配偶没有第二人,在家门之内,孝敬长辈、友爱同辈的美德。大家没有不知道的;他淡泊名利,以守道为乐,温和善良,谦恭地对待士人,给老朋友以恩惠照顾,对老师、朋友非常忠厚。孔子说过“不如贫穷而快乐,富有而爱好礼仪”,这称赞的就是安漠公啊。
到他做了侍中,原定陵侯淳于长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安汉公不敢偏爱私亲,禀奏建议给予诛讨。周公诛杀管叔、流放蔡叔,季子用鸩酒毒死叔牙,安漠公就是这样的人啊。
因此孝成皇帝任命安汉公为大司马,把国家的大权委托给他。孝哀帝登基,高昌侯董宏迎合皇上的意旨,追求名位,想让丁姬做皇太后,弄成了两个皇位系统,安汉公亲自弹劾他,从而确定了朝纲。提议定陶国太后不宜在皇太后的帷幕裹就座,从而确定了朝廷的尊卑大体。 《诗经》上说“不吃软,也不怕硬,不欺侮鳏寡,不怕强硬的对手”,称赞的就是安汉公啊。
他深怀着谦让的态度,诚心诚意地推让大司马的职位。定陶国太后想要建立超出名分的称号,害怕他当面指责她不该在皇太后的帷幕裹坐,于是用花言巧语迷惑欺骗的朱博之流,对淳于长、董宏遭他亲手弹劾的往事引以为戒,他们上下一心,又是诬陷别人,又是玩弄阴谋诡计,违逆、破坏制度,于是成就了窃取的名号;排斥驱逐仁人贤士,杀戮伤害皇室外戚,安汉公因而蒙受像伍子胥、屈原那样的诽谤,远离朝廷回到封国,朝廷政治混乱,法制败坏,危亡的灾祸,有如千钩一发。《诗经》上说“贤人奔亡而留不住,国家都要受害”,称赞的就是安汉公啊。
正当这个时候,宫中没有皇位继承人,董贤窃据重要权位,加上傅氏家族有女儿的支持,他们都自知得罪了天下人,跟中山王结下了仇恨,就一定会共同忧患,从而同心合力,互相帮助,凭藉假托遣韶,频繁运用赏罚大权,首先铲除所害怕的人,迅速启用依附他们的人,于是诬陷往日的仇家,再征召皇室中疏远的亲属,事情发展的态势很明白,这是不难做到的。多亏安汉公立刻入朝,及时驱退董贤,以及他的党羽和亲信。正是这个时候,安汉公运用他独到的智慧,奋起无人敢挡的神威,扬眉举目,露出严厉的神色,振奋发扬刚猛的气势,趁着他们立足未稳,在他们尚未发动之前就将他们压制住了,如霹雷响起,似弩机扳动,敌人被打垮了,就是有孟贲、夏育这些勇士也来不及持戈而刺,就是有号称“智囊”的樗里子也未能料,就是有鬼谷子也来不及对付,因此董贤丧魂落魄,就自己上吊死了。人们还没有来得及转动脚跟,身影还没有移动,天下就已经清平,朝廷已经安定。若不是陛下就无人能启用安汉公,若不是安汉公就没人能制止这场灾祸。《诗经》上说“衹有太师堂父太公吕望,当时武毅像雄鹰那样飞扬,辅助武王灭商”,孔子说“应事迅疾,才能成功”,这称赞的就是安汉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