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入阳山县,右边在涟口汇合涟水。涟水的源头出自阳山县西北一百一十里的石塘村,往东南流,水边有豫章木,树根直经约二丈,至今株根还在,砍伐已经多年,但斧痕仍像新砍的一样。据说伐木时群鸟不停地绕树飞翔,树倒之后,众枝忽然远飞而去,也不知道落到哪里,以后只见到一枝,还孤零零地在含框水上。涟水往东南流,注入洭水。洭水又往东南流,右边汇合了斟水。斟水的源头就在近处的东岩下,洞口如井,一日之中,泉水十次溢出,十次涸竭,就像潮汐一样准时,水流注入洭水。洭水又往南流经阳山县老城西边,老人们传说:从前县官一到县里来,就会越级升官,太史经过这里察看后,说是地势风水所造成的,就把相连的山冈掘断,于是流血成河,城也就倾斜崩毁,立即倒塌了,同时阁下的大鼓也飞上了临武,直到桂阳,以后称为圣鼓。从阳山通到桂阳武步骤的路,就是循着圣鼓的路径开成的。这条路好像壕沟一样,直到鼓城为止。洭水又流经阳山县南。阳山县就是原来含洭县的桃乡,孙皓把它分出另立为县。洭水又往东南流去。往东南流过含洭县,
应劭说:穿匡水往东北流,注入沉水。薛攒注《 汉书》 ,说玩水在武陵,离洭水很远,又隔着湘水,是不可能注入玩水的。洭水往东南流,左边与翁水汇合。翁水发源于东北方的利山湖,湖水方圆五里,比一般的水要洁净得多,往西南流,注入洭水,汇流处称为翁水口。翁水口下流,东岸有圣鼓杖,就是阳山之鼓的鼓杖,横搁在川流旁边,虽然受到水狼的冲击,但却丝毫没有移动。百鸟在这里飞鸣,却并不聚集于杖上。船夫撑船往来经过这里,如用篙去戳杖,就会得疟疾。洭水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陶水。陶水发源于东面的尧山。尧山盘曲绵延数百里,山上有储红色的岩石层叠而起,岩顶林木青葱,相映艳如朝霞。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缓的丘陵,还有大堂遗址。据老人相传,这是尧行宫的所在地。陶水往西流经县北,向右边注入框水。框水又流经含洭县西边。王散《 始兴记》 说:县里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冈。咸康年间( 335 -342 ) ,郡人张纺当县令,有利民的政绩,于是白鹿来游,城和山冈都因而得名了。
往南流出洭浦关,叫桂水。
洭浦关在中宿县,洭水流出洭浦关,在右边与漆水汇合,汇流处叫洭口。《 山海经》 称为涅水。徐广说:徨水又名框水,发源于桂阳,通四会,也叫催水。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 ) ,路博德为伏波将军,远征越南,出桂阳,下狼水,就是这条水。桂水是别名。
深水发源于桂阳卢聚。
吕忱说:深水又名邃水,发源于卢溪,西流注入营水,与营水乱流一同注入湘水。许慎说,深水发源于桂阳南平县。《 水经》 之所以说桂阳,是因为南平县本来隶属于桂阳郡,后来才划给始兴郡的缘故。县里有卢溪、卢聚山,在南平县以南、九疑山以东。
往西北流过零陵郡营道县南边,又往西北流过营浦县南边,又往西北流过泉陵县,往西北流了七里到燕室,斜流人湘水。深水上有燕室丘,也就用以作为聚落名了。燕室丘下水深不可测,号称龙渊。
钟水发源于桂阳郡南平县都山,往北流过县东,又往东北流过宋渚亭,又往北流过钟亭,与淮水汇合。
都山就是都庞之娇,是五岭中的第三岭。钟水就是峤水。庾仲初说:娇水往南流入始兴漼水,注入大海。另一条往北流入桂阳湘水,注入大江。漼水就是桂水,漼、桂读音相近,所以字也跟读音而变,《 水经》 也就跟着错了。桂水发源于桂阳县北界山,山上崖壁高耸,三面异常峻峭,山石间的泉水奔泻而下,成为瀑布。往北流经南平县,然后往东北流到钟亭,在右边与钟水汇合,通称桂水。所以应劭说:桂水发源于桂阳,往东北注入湘水。
又往北流经魏宁县东边,魏宁就是旧时的阳安,晋太康元年(280 )改名晋宁。魏宁在桂阳郡东一百二十里,清溪绕过县城南面和西面,因此桂水决无从县东流出去的道理。这大概是因为县城迁移,古今地点不同的缘故。
又往北注人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