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南至枝江县北乌扶邑,入于沮。
《地理志》曰:《禹贡》南条荆山,在临沮县之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水,注于沔。非也。今漳水于当阳县之东南百余里而右会沮水也。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
又东过华容县南,县故容城矣。《春秋》鲁定公四年,许迁于容城是也。北临中夏水,自县东北,径成都郡故城南,晋永嘉中,西蜀阻乱,割华容诸城为成都王颖国。夏水又径交趾太守胡宠墓北。汉太傅广身陪陵,而此墓侧有广碑,故世谓广冢,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之辞。历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晋太康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县之西南。
郭仲产言在县东十里,检其碑题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悉,以亲径其地,故违众说,从而正之。夏水又东,径监利县南。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县土卑下,泽多陂池,西南自州陵东界,径于云杜沌阳,为云梦之薮矣。韦昭曰:云梦在华容县。按《春秋》鲁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备田具,以田江南之梦。郭景纯言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杜预云:枝江县、安陆县有云梦。盖跨川亘隰,兼苞势广矣。夏水又东,夏杨水注之。水上承杨水于竟陵县之柘口,东南流与中夏水合,谓之夏杨水。又东北径江夏惠怀县北,而东北注。
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干沔。
应劭《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水,源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堵口焉。郑玄注《尚书》,沧狼之水,言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狼,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应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余亦以为非也。自堵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故《春秋左传》称吴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顶曰:汉水曲入江,即夏口矣。
羌水出羌中参狼谷,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流径宕昌城东,西北去天池五百余里。羌水又东南,径宕婆川城东而东南注。昔姜维之寇陇右也,闻钟会入汉中,引还,知雍州刺史诸葛绪屯桥头,从孔函谷将出北道。绪邀之此路,维更从北道渡桥头,入剑阁,绪追之不及。羌水又东南,阳部水注之。水发东北阳部溪,西南径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东南径武街城西南,又东南径葭芦城西,羊汤水入焉。水出西北阴平北界汤溪,东南径北部城北,又东南径五部城南,东南右合妾水傍西南出,即水源所发也。羌水又径葭芦城南,径余城南,又东南,左会五部水。水有二源,出南北五部溪,西南流合为一水,屈而东南注羌水。羌水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里。
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与汉水合,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又南至垫江县,东南入于江。
涪水出广魏涪县西北,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东南流径涪县西,王莽之统睦矣。臧宫进破涪城,斩公孙恢于涪,自此水上。县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银矿,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银。潺水历潺亭而下注涪水。涪水又东南径绵竹县北。臧宫溯涪至于阳,公孙述将王元降,遂拔绵竹。涪水又东南,与建始水合,水发平洛郡西溪,西南流,屈而东南流,人于涪。涪水又东南径江油戍北。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人蜀,径江油广汉者也。涪水又东南,径南安郡南,又南与金堂水会,水出广汉新都县,东南流入涪。涪水又南,枝津出焉,西径广汉五城县,为五城水,又西至成都,入于江。
南至小广魏,与梓潼水合。
小广魏即广汉县地,王莽更名曰广信也。
梓潼水出其县北界,西南人于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