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侍郎,同时在"军机大臣上行走"。际遇之隆,升迁之速,无与伦比。文宗之报答师恩,真可令人感动。但亦害了杜翰:牵涉在辛酉政变中,差点送掉性命。
辛酉政变的主角,一方面是慈禧、恭王及军机章京曹毓瑛等,一方面是肃顺、端华、载垣等所谓"三凶"及军机大臣。结果"三凶"被逮赐死,军机大臣穆荫、杜翰、焦佑瀛被罪,穆、焦二人充军,杜翰的罪名本与穆、焦相同,"发往新疆效力赎罪",亦因看在"杜师傅"的分上,"特谕革职,免其发遣"。
***
皇子在学期间,到了十六七岁便可"当差"了,通常是派"御前行走",学习政事。及至成年封爵,在结婚时自立门户,称为"分府"。
清朝除"三藩"以外,异姓不王,所以凡封王必为皇子、皇孙。其爵四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唯一的例外是"国戚",大多为蒙古科尔沁旗的博尔济吉特氏。这自然是有怀柔的作用在内的。
所谓"国戚",是指公主夫家及太后、皇后的父亲及同胞兄弟而言,此外只算"椒房贵戚"而非"国戚"。因此乾隆孝贤皇后的内侄、大学士傅恒之子福康安封贝子,乃成异数。福康安"身被十三异数",别有缘故,以后谈高宗时会提到,此处不赘。
亲王、郡王又分两种:一种是"世袭罔替",一人封王,子子孙孙皆王,这就是"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一种是"降封",父为亲王,子为郡王,孙为贝勒,一代不如一代,直到"奉国将军"为止。
同是皇子,何人该封亲王,何人该封郡王,何人该封贝勒、贝子,大致决定于下列四个条件:
一、出身:所谓出身指其生母而言。世宗动辄谓皇八子胤禩"出身微贱";同胞手足,何有此语?即因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来自"辛者库"。这个名词是满洲话的音译,实即明朝的"洗衣局",专门收容旗籍重犯的眷属,操持打扫灌园等贱役。因为如此,胤禩在康熙时只封贝子;反而是雍正夺位之初,封此"出身微贱"的弟弟为廉亲王。
按:清朝的宫闱之制,皇后以下,有皇贵妃、贵妃、嫔、贵人,等等;大致生母为妃,而非由宫女逐渐晋升者,生子皆有封王的希望。
出身是主要条件,此外才干、爱憎、年龄是三个附带条件,配合是否得宜,决定封爵的高低。
成年的皇子一旦封爵,即须"分府"。分府先须"赐第",或则旧府改用,或则新建。王府除了"世袭罔替"者外,一旦降封,必须缴回,由宗人府咨商工部另拨适当官屋,以供迁住;原来的王府,即指拨为新封的亲、郡王府。其规制皆有一定,不得逾越。
除了府第以外,分府时总要置办家具、陈设,需要一大笔款子,因此在分府时,须特赐一笔"钱程"。在康熙时定例是二十三万银子。怡亲王胤祥在康熙朝未领过这笔款,因此,我判断胤祥根本未曾受封,亦就未曾分府——圣祖崩逝时,胤祥方圈禁在宗人府,怡亲王乃雍正所封。
皇子年长学成,为朝廷办事,大致可分为两种性质、四大类别。会典规定,可派皇子充任的职差为一种性质,非定制而出于特命为又一种性质。前者除少数特例外,一般而言,无足重轻;后者则可看出皇帝的意向,并大致可以测定其前途。
四大类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