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就是皈依心。所以说,你有了三皈依就有了一切,你没有三皈依就没有一切,没有三皈依就是外道;有了三皈依就有了心,有了心才成为“内道”我们学佛的第一个仪式就是三皈依,所以你每天都得三皈依,时时的三皈依,也就是时时都得在心上,你才行呢。万事万物都得皈入佛法僧,都归入你的心,你这才叫真正地在心上行道。你要是有一念认为“这个不是我的心”那你已经成外了,已经有外道的念头了。
有人问:这个粉笔是什么做的?“啊,这是白石灰做的。”那你完了,外道,就这一念就已经归入外道里了。所以过去禅宗经常打一些禅语,为什么?就是让你念念都要归入心里去,不允许你有一念跑外道里边去的,所以他老拿话来提醒你。说:“你这门怎么开啊?”他就问你这些话。他有时候问你:“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呀?”他天天问你,就用各种的机锋来调拨你,就是让你提起正念,就是让你知道你应该修心,不应该在物上被转了。
有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咱们现在不能像过去那些大德,能时时地提起这个念头,有时候也是很可惜的。过去,禅宗里都是这么机锋,并不是高傲,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慢心“你看,尽说大话,尽说成佛作祖的话。”不是,他是念念得提起正念,让你归入心里。
我们那个心,今天不提醒,一会儿就跑了。说:“你吃饭吃什么?”“这是馒头,这是面做的。”我们一念之间就跑了。过去那禅宗不是那样,师父天天考你,天天问你,道友之间也互相问道,就是要提起你的正念,让你时时地归入心。最后,虽然你没有见道,但是你的念头、脑子里全部都离相去了,做离相的这种思惟。你不敢再去思惟那些有相的东西,等你思惟有相的东西,他就拿香板打你,或是给你一句,或是干吗的,所以那个方法是很好的。
但是现在,说老实话,人的根基也就那样,没办法。有的人认为是一种“说大话”这是不正确的。说:“你看,搞得像个什么似的,个个都像得道似的。”他生起了一种嫉妒心。实际上,那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修行得这么修,我们讲法也得往这上讲,是不是?你不这么讲,最后你连修都不知道往哪修,你连念头都不知道怎么提起来,这也是不行的。
所以说,我们应该时时地三皈依,这个是大家公认吧?咱不提心,咱提三皈依行吧?你一提心,他说:“你们这尽修一些高层次的。”他不满意。咱不提高层次,咱提三皈依行吧?这个他都是认可的。三皈依是什么?三皈依就是心,它没有别的,一切成就都在三皈依上,所以我们应该时时修心。
像《毗尼日用切要》里面讲的,喝水应该作如是观,那都是在讲,你时时归心。它主要讲什么呢?早晨穿鞋怎么穿,漱口怎么漱,吃饭怎么吃,甚至连方便怎么做,都给你讲了。那叫什么?那就是在叫你修心。你以为是干吗呢?以为是叫你背一背就完事了?那不是。
比如说,你要是上厕所了,去方便,你要是不漱口,不按照这个做,这个环境就已经把你污染了,留下那个种子印象,你就抠不出去。如果你按照那个咒去念,按照那去做,马上就把你那个相——你所得到的那个坏相就破掉了,不但把它破坏掉,而且还能通过它来摄你的心,把它变为你的心的一部分,你还能得到受用。你别看我们天天用它,没有办法,我还要利用它修道呢。
所以你们作为沙弥来讲,那《毗尼日用切要》确实得老老实实地背,天天得用。你天天用就是天天在用心。为什么你洗手都要诵咒呢?你虽然天天洗手,但如果不诵咒的话,就落在生死里。你诵咒再加洗手,这样的话,一下就成就了,你这种念头马上就克服掉了。要不你就留下了一个生死的念头,因为念念在生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