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都奔着五去走呢?因为五
给人的
觉,他愿意接受,顺利,能满足你现在的那个心,使你那个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安
,能叫你得到
质上的满足和其它的
受,能叫你得到这
愉快,这是五
诱惑的地方。虽然它给你这
乐和愉快,但绝非是真实的,只是暂时的给你。你不知
,佛法给你的真正的清净和愉快,那是无法比的。
什么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皈
一顺利,实际上它并不是真正的顺利,那是一
陷阱。
我们知,行
必须在心上,这才是佛法。如果你心在
上“心
若行”你在心上下功夫,虽然你表面上
事情好像是不如人家那么努力,但是实际上你已经尽心尽力了,不在于形式上,应该在于心。如果心和外边的行都一致,那就更殊胜了。
有时候他们也打着佛教的旗号,也厉害。过去有个什么中功,我看它写的那书了,把佛经也写那里面了,但是啥也不是。外
没有什么能写
来的东西,也没有能降伏其人的,因为他没有那个真正的修证,他们盗用的都是佛教的东西。
外和佛法主要区别是在心上,佛法直接修的是心,外
是心外求法,他从来不在心上下功夫,老琢磨怎么把
锻炼得像
一样健壮,怎么箭步如飞,怎么样地吃黄
,长生不老…他全在这上下功夫。什么炼丹、练气,有个气团在那里来回窜、来回跑,他全在那上用功夫。一会儿闻到这个香味,一会儿闻到那个香味,等等的,像那些气功,这都是心外求法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外
。
如果你真正懂得心在哪,你就不会排斥外面的相。外是修相不修心,佛法是内外全修,修内,而且一切都变为内,它没有外。外
是修外不修心,因为他不知
心在哪。佛法是修心,一切皆心,这和他不一样。如果你知
什么是心以后,没有什么地方是你不可以用心的地方,还有没有外呢?无有内外。外
只有外没有内,佛法是内外皆平,内外皆心。
有的就算在苦修,克服了一,但是他有他的目的:等将来生天了,好享受去。他想享受,都是在“我”上下功夫,所以他就是修到猴年
月也修不
去。
所以说,我们应该注意降伏其心。起心动念,我们都要控制它,要把它降伏,知怎么去控制它,怎么去
,而且一切万
都要归
这个心。那我们学佛的第一个原则是什么原则呢?第一步所举办的佛教仪式是哪个仪式?
有一人就像外
似的,虽然他
了
的苦行,但是他并没有在心地上下功夫,他没有克服贪嗔痴,他尽打他自己的妄想:明天成
以后,国王怎么把他摆在最
的位置上,他获得了什么样的名誉;到哪去了,人们都礼拜他、恭敬他,甚至要多少人来服侍他,又需要多少个女的、多少个男的…想了一大堆。虽然他
了
的努力,但是心里老是往外追求这些东西,他不知
往哪修。
所以说,真正修行的人,他不但苦修,不但努力,而且更在心上下功夫。他时时在心上下功夫,而且的事情在外面更没有相。没有相并不等于不去
,而是他没有这
分别心,不会在掏厕所的时候“哎呀,这个粪脏,我不去掏。”没有那事。越是修心的人,他对这些东西更不在乎,更是实心实意去
。他知
这个臭和香是自己的分别心所造成的,而且更注意这
实际的行为。
对,第一个就是三皈依。
就像一个白开似的,你喝了白开
和喝
,它绝对是不同的。佛法就像
似的,那是能甜到你心里去。
只能解决你暂时的渴,但对你真正在营养各方面还是达不到的,和
是没法比的。何况
的心使你堕落,是一
毒
,那就更完了。所以我们应该知
,不应该再打妄想,不能在表面上下功夫,一定要在心上下功夫。
比如说,在印度那烂陀寺被毁的时候,那些经书、很多的书都落到外手里去了,被拿走、给抢跑了,外
拿着像宝贝似的。为什么呢?他造不
什么东西来,因为他没有那个修证,他也不知
从哪地方修起,只是图名图利,就忙乎一阵
。他一看佛经这些东西,就照着佛经去写、去抄。所以外
说的话有时候像佛经里说的似的,实际上,他盗用了佛经。别看他盗用,他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据说老
他们也搞什么《心经》,讲那个《心经》、舍利
啊,那都给你解释得不知
歪到哪去了,所以
本就是没有在
上。
弟:应该是三皈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