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所以说,很难有人不从戒律去修而能直接成就的。
佛早就把这个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新出家的一定要学戒律。这个戒律重要得不可思议,这是最起码的基础。像盖大楼似的,你不可能在空中盖楼阁。像做碗盆也好,首先不能让它有漏,你得堵住漏洞。好坏,咱先放在一边,最起码的,你不能让它漏。底下漏个窟窿,外面再怎么做一个圈,它也不好使,什么也不能装下,是不是?
本来就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一旦用到佛法上,我们由于对法的陌生,就不知道它的次第关系了。实际上,所谓的次第,就是必须经行之路,你有第一步才有第二步。
所以佛告诉了“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学律”就在你受了大戒以后,都得五年学律“然后学经”你想,花五年的时间来学律,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就说明它的重要性太大了。如果没有戒律,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僧人;不能成为僧人,你就不能成为佛的种子。不能成为佛种,你上哪续佛慧命啊?和佛法了不相干。外道它也修定,但最后的结果,它终归是外道。佛法是以戒律为根本的,戒律是阶梯,我们必须在戒上多下功夫。
对于这个,我也深有体会。没出家之前,刚一信佛的时候,抓的就是戒律,没有抓别的,就抓戒律。因为我那时候也赶得巧,我也不懂什么叫佛法,不懂。禅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念佛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一概不知道。就这样思惟:这都是什么法门?咱也不清楚。那时候还不喜欢问人,也不知道上哪去问。我选了半天,说:“我得选一门学。”信佛,你就得选一门功课学。我一看那写着戒律,戒律好。
为什么选戒律?因为当过兵,它有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这个还清楚,所以这个还能摸点门。“得了,我先从它入手吧!”这一头就撞正了。一看,怎么办?先除毛病。怎么做?检查,自己检查。那时候没有什么戒律书,就自己观察自己的身,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应不应该做。就眼前的东西,我们多观察一下,就够我们改一阵的了。别说以后的,说要按照佛的戒律更深一步修行;就检查我们眼前这些事,能不能办得到?看看,一条一条检查。最后也持了好几年戒律。
那时持到什么程度呢?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了,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最后生起:“自己是不是像他们说的过分了?”
有一回做僧袜,要出家嘛,做双袜子。我的原则就是不求人,做袜子的布也有了,那是我母亲支持我出家给的孝带,还有我弟弟当兵时留下来的布袜子,都是新的,可能是三双吧。你说这个条件多好,这都是亲人的一片心,支持我出家,这很难得。因为那袜腰短,我得再补一段袜腰,后来顺口就跟一位师父说:“你帮我剪一下这个袜子的上面这块,剪下就行了,我回来一缝就完事儿了。”
说完就过去了,没当回事。过了一段时间一想,下午还是什么时候想起来了“哎呀,我这不是在求人吗?我张口不就求人了?”哎呀,不行,这立刻就后悔了。都已经剪完了,还给我了。我一看,求人了怎么办?忏悔,跟谁忏悔呀?都已经求完了。想来想去,唯独的一条,忍痛烧掉,毁掉。最后,连剪的那个布,再加上袜子,一起放到灶坑里,全部烧掉了。
那时心里非常难受。那是孝带,是继承老人的东西,何况是母亲亲手给的,那代表母亲的一片心意,三双袜子都是新的,是三双还是两双?忘了。烧完就没有袜子了,都一起烧掉了。目的就是要持这个戒,说话要算数,要永远不求人。这事他们不知道,要是知道更得找我算账,我没敢跟他们讲。
我那时候还是居士,一次在山上割草,割断一个小松树苗,就这么大,一拃大小的小松树苗。当时就想:“我跟人家说好了是割草,这个树不属于草,是不是?”没人知道,怎么办?最后决定:赔人家钱吧。包点钱,弄个绳一系,缠在那个树枝上。他能捡到就捡到了,你给他,他肯定不会要,不要我也得赔,就算扔了,我也得赔。
(编者注:一拃,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张开后,两端间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