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和迷惑;诳:虚诳。“河沙”就是恒河沙。我们知道印度有一条非常长的河,叫恒河。它有多宽呢?宽四十里地,这个河有这么宽。而且那个河沙非常细,比我们这的河沙细多了,就像细面似的,比细面稍粗一点,那么小的、非常细的沙子。
“河沙诳惑”我们这个惑就是虚诳,就是罪业的意思。虚诳和惑根有多少呢?就像恒河沙那么多,无边无数。我们现在觉悟不出来,说:“我没有,我就打一个妄想、两个妄想。”你不知道,这都是“河沙诳惑”起的作用,一会儿这起来,那就灭了。在你不能察觉的时候,不知道灭了多少次,不断地起了多少次,你都不清楚。这些东西都是从哪引起来的呢?有些愚知愚见都是由财色引起。
“此之二过,能坏君臣、师徒、夫妇等。”能坏君臣,你看为财色的,最后那个帝王叫人给推翻了。有的帝王贪著财色,最后被人推翻了,国家也丧失了;被灭九族的,这太多了。师徒之间也因为钱闹不和“这师父有钱不给我”这就不和了,老惦记师父的钱。他也不是尊重师父,是尊重那个钱,把师父看成钱的化身,有钱就是师父,没钱就不是师父,所以师徒相争。还有世间的夫妻,现在更是那样,有了钱那就是夫妻,没钱就散,散了干吗呢?各自奔钱去了。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我就不说了,因为这太不好听,没啥意思,说他们都脏咱们的口。
“亦坏内外亲族、朋友、知识”也可以坏内外的亲族、朋友。你看看,为了钱财,最后亲属之间也骗,亲人也骗、父母也骗、兄弟也骗、姐妹之间也骗、朋友之间也在骗。我们可能都有感触,是不是?都是为了钱财,有钱呢,都是朋友,上你家去了;没钱,他一个也不来。
不说人家,就说我们自己吧,这家太穷我们也不去,怕人家跟咱借钱,是不是?做朋友也是这样,一看人家穷就瞧不起人。就是这样,所以说能“坏内外亲族、朋友、知识”自己也坏,别人也坏,都是为了钱财。特别是障碍不能接近一些善知识,我们不能接近善知识,因为交往都是看在钱的面子上、财色的面子上,就算有了朋友,最后也翻脸。
“若离财色,更无世间”如果我们能离开财色,更无世间。什么是世间?财色就是世间,你离开财色,就不存在世间这个问题。你说:“这么简单?”但是这么简单,人还是放不下、看不破。你离开了财色,就跳出世间了,这个世间就是财色组成的。所以我们今天能出家,能持这个不捉金钱戒,我们应生大欢喜。我们持戒,就在跳出世间。怎么跳出世间?你要是贪恋这个,就是世间;不贪恋,就是跳出世间,就没有世间了。
“人天脱苦,圣凡同赞”“人天脱苦”你不受人间的苦,也不受天上的苦,都能离苦,离这两种苦。你别看这好,也能脱苦。“圣凡同赞”不光圣人称赞,连凡夫都称赞。这咱们大家都有点体会,咱们遇不到圣人,最起码的,我们看到了老百姓那点欢乐和真诚,到这里称赞一句。
说老实话,我心里非常高兴,高兴他们能够在这里认识到钱财没有用,而且还认识到钱财害人。只要认识这么点,他就妥了,他就不至于走上极端,不能去自杀,不能去抢银行,是不是?实在了不起,还可以出家,是不是?若不能出家的还可以艰苦生活,不再贪恋那里了,他心里有点缝。我一听他们说“不要钱太好了”我非常高兴。
他只要念上一句:“不要钱太好了,这地方不收钱,这不收钱太好了!”就这一句,给他种下个善根,因为他在脑子里已经有“不要钱是好的”过去,他的意识概念就是“没有钱不能活”这时候脑子里突然种下一个“没钱才好呢”你说,这不是给他种下善根了吗?是不是?这是感到佛的戒律太清净了、太好了。
“诸漏灭尽”这是说远离钱财可以达到诸漏灭尽。“进至佛果”直接就可以进至到佛果去,佛的果位。要想“进至佛果”“为此先诫财色二种”第一个要断的就是财色。“因色生骄”就是说贪色者生骄,因色而生出这种情和骄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矫情做作。“因财生吝”本来是一种清净的布施心、舍我的心,但为了发财,最后变成什么呢?吝啬,不肯布施了,那是“我”在坚固。
“骄而且吝”一个人如果有这两种毛病。“虽有余德”就是还有很多好的地方,这人还能做这个事情、能办那个事情或是等等的事。“亦不足观”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因为有这两个,已经把整个都破坏了。虽然有余德,还有其它一点小小的优点,但因为有这两条,就不值得你去学习,你应该是远离。所以说,我们要清楚这个。
“先断财色,使功行成立。”你断了财色,这个功行才能成立。就是我们有了定力,在这里有所成就。成就什么呢?财色对你不再起变化了,不再能诱惑你了。第一个是“先断财色,使功行成立”“后听经论,即是入道次第也。”应该这么修。第一步,先断财色。你不断财色,想修行,想听经论,那都是听不清楚、听不明白的。
你所谓的能讲出来,那也不是从心里讲的,那都是从嘴上讲的。你说你修行,财色都断不了,你跟谁说修行?是不是?你只是在唬人,欺骗人。入道的次第,第一步就是先断财色,你把这断了,这就是入道、开始。什么是入道?你不要另外找入道,就是除你这些毛病习气,这就是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