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
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
有大智的人观察事
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
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
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
事
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
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
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
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
悉事
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
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
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
,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
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
,这是因为知
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
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
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
毫
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
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
,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
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
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
了。天下的
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
归大海,不知
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
漏海
,不知
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
却从不曾减少;无论
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
涝还是
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
,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
并且从
和
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
、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
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
的数字叫
万,人类只是万
中的一
;人们聚集于九州,粮
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
,不就像是毫
之末存在于整个
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
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
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的人的耻笑。”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无形(1),至大不可围(2)。’是信情乎(3)?”
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北海若曰:“否。夫,量无穷(1),时无止(2),分无常(3),终始无故(4)。是故大知观于远近(5),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6),故遥而不闷(7),掇而不跂(8),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塗(9),故生而不说(10),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11),是故迷
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12)?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4);故异便(5)。此势之有也(6)。夫
者,期于有形者也(7);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8);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9),
之
也(10);可以致意者(11),
之
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12),不期
焉。是故大人之行(13),不
乎害人,不多仁恩(14);动不为利,
【原文】
【译文】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