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
八、主威
听不参,则无以责下;言不督乎用,则邪说当上。言之为也以多信,不然之
,十从云疑,百人然乎,千人不可解也。呐者言之疑,辩者言之信。
之
上也,取资乎众,籍信乎辩,而以类饰其私。人主不餍忿而待合参,其势资下也。有
之主听言,督其用,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故无用之辩不留朝。任事者知不足以治职,则放官收。说大而夸则穷端,故
得而怒。无故而不当为诬,诬而罪臣。言必有报,说必责用也,故朋党之言不上闻。凡听之
,人臣忠论以闻
,博论以内一,人主不智则
得资。明主之
,己喜,则求其所纳;己怒,则察其所构;论于已变之后,以得毁誉公私之征。众谏以效智故,使君自取一以避罪,故众之谏也败。君之取也,无副言于上以设将然,今符言于后以知谩诚语。明主之
,臣不得两谏,必任其一语;不得擅行,必合其参,故
无
矣。
七、听法
行上下,故无所失。伍、官、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上之于下,下之于上,亦然。是故上下贵贱相畏以法,相诲以和。民之
,有生之实,有生之名。为君者有贤知之名,有赏罚之实。名实俱至,故福善必闻矣。
(一)因情
六、参言
官之重也,毋法也;法之息也,上暗也。上暗无度,则官擅为;官擅为,故奉重无前;则征多;征多故富。官之富重也,功之所生也。明主之
取于任,贤于官,赏于功。言程,主喜,俱必利;不当,主怒,俱必害;则人不私父兄而
其仇雠。势足以行法,奉足以给事,而私无所生,故民劳苦而轻官。任事者毋重,使其
必在爵;外官者毋私,使其利必在禄;故民尊爵而重禄。爵禄,所以赏也;民重所以赏也,则国治。刑之烦也,名之缪也,赏誉不当则民疑,民之重名与其重赏也均。赏者有诽焉,不足以劝;罚者有誉焉,不足以禁。明主之
,赏必
乎公利,名必在乎为上。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然则民无荣于赏之内。有重罚者必有恶名,故民畏。罚,所以禁也;民畏所以禁,则国治矣。
译文
凡要治理天下,必须依据人情。人之常情,有喜好和厌恶两趋
,因而赏和罚可据以使用;赏和罚可据以使用,法令就可据以建立起来,治国政策也就
而完备了。君主掌握政柄并据有势位,所以能够令行禁止。政柄是决定生杀的本权,势位是制服众人的基础。废除什么,建立什么,如果无章可循,政权就不神圣了;如果和臣下共掌赏罚大权,君主的威势就分散了。因此,明君不带偏
去听取意见,不抱成见去计谋事情。所以听取意见不加验证的话,权力就会被
臣分割;不能使大家尽心竭力,君主就会受臣下困窘。所以明君行使权力时像天一样光明正大,任用臣下时像鬼一样神妙莫测。光明正大,就不会遭到反对;神妙莫测,就不会陷
困境。君主运用权势,
教严厉,臣民即使有抵
情绪,也不敢违背;毁誉褒贬的标准始终如一,不容有妄自非议的余地。所以奖赏贤人,惩罚暴行,是鼓励
好事的极致;奖赏暴行,惩罚贤人,是鼓励
坏事的极致:这就是奖赏和自己意见相同的,惩罚和自己意见不同的。赏赐最好是优厚一些,使民众觉得有利;赞扬最好是
好一些,使民众
到荣耀;惩罚最好是严重一些,使民众
到害怕;贬斥最好是残酷一些,使民众
到羞耻。然后
决把法制贯彻下去,禁止臣下私行诛罚,不让他们破坏赏功罚罪的制度。该赏该罚,君主一定要清楚;清楚的话,治国方略就完备了。
仅靠
行义示则主威分,慈仁听则法制毁。民以制畏上,而上以势卑下,故下肆很而荣于轻君之俗,则主威分。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故下明
施而务赇纹之政,是以法令隳。尊私行以贰主威,行赇纹以疑法,听之则
治,不听则谤主,故君轻乎位而法
乎官,此之谓无常之国。明主之
,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
于官法。法之年外,虽有难行,不以显焉,故民无以私名。设法度以齐民,信赏罚以尽民能,明诽誉以劝沮。名号、赏罚、法令三隅。故大臣有行则尊君,百姓有功则利上,此之谓有
之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