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首鱼,浙江人常用它晒成美味的鱼干,用它的鳔熬成的胶比铜铁还要牢固。北方少数民族用其他海鱼的鳔熬成的胶,同中原的一样牢固,只是种类不同而已。天然的这几种东西,缺少一种就造不成良弓,看来这并不是偶然的。
弓坯子刚刚做成之后,要放在屋梁高处,地面不断地生火烘焙。短则放置十来天,长则两个月,等到胶液干透后,就拿下来磨光,再一次添加牛筋、涂胶和上漆,这样做出来的弓质量就很好了。有的卖弓人不到足够的烘焙时间就把弓卖出,这样,日后就可能出现脱胶的毛病。
用柘蚕丝为弓弦的弓就会更加坚韧。每条弦用二十多根丝线为骨,然后用丝线横向缠紧。缠丝的时候分成三段,每缠七寸左右就留空一两分不缠。这样,在弦不上弓时就可以折成三节收起。过去北方少数民族都用牛筋为弓弦,每逢夏天雨季就怕它吸潮解脱而不敢贸然出兵进犯。现在到处都有丝弦了,有的人用黄蜡涂弦防潮,不用也不要紧。弓两端系弦的部位,要用最厚的牛皮或软木做成像小棋子那样的垫子,用胶粘紧钉在牛角末端,这叫做垫弦,作用跟琴弦的码子差不多。放箭时弓弦的回弹力很大,有了垫弦就可以抵消它,否则会损伤弓弦。
造弓还要按人的挽力大小来分轻重。上等力气的人能挽一百二十斤,超过这个数目的叫做虎力,但这样的人很少见。中等力气的人能挽八九十斤,下等力气的人只能挽六十斤左右。这些弓箭在拉满弦时都可以射中目标。但在战场上能射穿敌人的胸膛或铠甲的,当然是力气大的射手;力气小的人如果有能射穿杨树叶或射中虱子的,那是以巧取胜。测定弓力的方法是:可以用脚踩弓弦,将秤钩钩住弓的中点往上拉,弦满之时,推移秤锤称平,就可知道弓力大小。做弓料的分量是,上等力气所用的弓,角和竹片削好后约重七两,筋、胶、漆和缠丝约重八钱,这是大概的数字。中等力气的相应减少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下等力气的减少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三。
弓的保管:藏弓最怕潮湿(阴雨天气先南后北,开始的节气,岭南是谷雨,江南是小满,江北是六月,河北、山东一带是七月。而以淮河和扬州地区的阴雨天气为最多)。军官家里常设置有烘厨或烘箱,每天都用炭火放在下面烘(不仅是阴雨天,春秋下雨或多雾的天气也都这样做)。士兵没有烘厨或烘箱,就把弓放在灶头烟道的凸起上。稍微照管不周到,弓就会朽坏解脱(近年来朝廷命令南方各省造弓解送北京,纷纷被退回,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弓如果离火就坏的道理,也没有人就此事上奏朝廷陈述个中原因)。
箭杆的用料各地不尽相同,我国南方用竹,北方使用薄柳木,北方少数民族则用桦木。箭杆长二尺,箭头长一寸,这是一般的规格。做竹箭时,削竹三四条并用胶黏合,再用刀削圆刮光。然后再用漆丝缠紧两头,这叫做“三不齐”箭杆。浙江和广东南部有天然的箭竹,不用破开黏合。柳木或桦木做的箭杆,只要选取圆直的枝条稍加削刮就可以了。竹箭本身很直,不必矫正。木箭杆干燥后势必变弯,矫正的办法是用一块几寸长的木头,上面刻一条槽,名叫箭端。将木杆嵌在槽里逐寸刮拉而过,杆身就会变直。即使原来杆身头尾重量不均匀的也能得到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