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流出来,不像银矿石那样完全是废物。铜砂在矿里的形状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光,有的暗,有的像黄铜矿石,有的则像礓铁。把铜砂夹杂着的土滓洗去,然后入炉熔炼,经过熔化后从炉里流出来的,就是自然铜,也叫石髓铅。
铜矿石有几个品种,其中有全部是铜而不夹杂铅和银的,只要入炉一炼就成。有的却和铅混杂在一起,这种铜矿的冶炼方法是:在炉旁留高低两个孔,先熔化的铅从上孔流出,后熔化的铜则从下孔流出。日本等处的铜矿,也有与银矿在一块的,当放进炉里去熔炼时,银会浮在上层,而铜沉在下面。由商船运进中国的铜,叫做日本铜,它是铸成长方形的板条状的。福建漳州人得到后,有把这种铜入炉再炼,取出其中零星的银,然后铸成薄饼模样,像四川的铜那样出售。
由红铜炼成可以锤锻的黄铜,要用一百斤自风煤(这种煤细碎如粉,和泥做成来烧,不需要鼓风,从早到晚炉火通红。产于江西省宜春、新余等县)放入炉里烧,在一个泥瓦罐里装铜十斤、炉甘石六斤,放入炉内,让它自然熔化。后来人们因为炉甘石挥发得太厉害,损耗很大,就改用锌。每次红铜六斤,配锌四斤,先后放入罐里熔化,冷却后取出即是黄铜,供人们打造各种器物。
制造乐器用的响铜,要把不含铅的两广产的锡放进罐里与铜同熔。制造锣、鼓一类乐器,一般用红铜八斤,掺入广锡二斤;锤制铙、钹所用铜、锡还须进一步精炼。一般质量差的铜器,含红铜和锌各一半,甚至锌占六成而铜占四成;好的铜器则要用经过三次或四次熔炼的所谓三火黄铜或四火熟铜来制成,其中含铜七成、铅三成。
那些制造假银的,只有纯铜可以混入。如果掺杂有锌、砒、矾等物质,永远都不能互相结合。然而铜混进银里,使白色立刻变成红色,再入炉鼓风熔炼,等它全部熔化后,此时哪个清、哪个浊、哪个浮、哪个沉,就能辨识得清清楚楚,银和铜便分离得干干净净了。
附:倭铅
“倭铅”(锌)在古书里本来没有什么记载,只是到了近代才有了这个名字。它是由炉甘石熬炼而成的,大量出产于山西省的太行山一带,其次是湖北省荆州和湖南省衡州。熔炼的方法是:每次将十斤炉甘石装进一个泥罐里,在泥罐外面涂上泥封固,再将表面碾光滑,让它渐渐风干。千万不要用火烤,以防泥罐拆裂。然后用煤饼一层层地把装炉甘石的罐垫起来,在下面铺柴引火烧红,最终泥罐里的炉甘石就能熔成一团了。等到泥罐冷却以后,将罐子打烂后取出来的就是倭铅(锌),每十斤炉甘石会损耗两斤。但是,这种倭铅如果不和铜结合,一见火就会挥发成烟。由于它很像铅而又比铅的性质更猛烈,所以把它叫做“倭铅”
铁
全国各地都有铁矿,而且都是浅藏在地面而不深埋在洞穴里。出产得最多的,是在平原和丘陵地带,而不在高山峻岭上。铁矿石有土块状的“土锭铁”和碎砂状的“砂铁”等好几种。铁矿石呈黑色,露出在泥土上面,形状好像秤锤,从远处看上去就像一块铁,用手一捏却成了碎土。如果要进行冶炼,就可以把浮在土面上的这些铁矿石拾起来,还可以在下雨地湿时,用牛犁耕浅土,把那些埋在泥土里几寸深的铁矿石都捡起来。犁耕过之后,铁矿石还会逐渐生长,用个不完。我国西北的甘肃和东南的福建泉州都盛产这种“土锭铁”,而北京、遵化和山西临汾都是盛产“砂铁”的主要地区。至于“砂铁”,一挖开表土层就可以找到,把它取出来后进行淘洗,再入炉冶炼。这样熔炼出来的铁跟来自“土锭铁”的完全是一种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