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不知道变通的人,诊病的医生,必须一一明察。
大凡感受寒邪,则会形成发热的疾病。发热虽然很甚,也不会导致死亡。但是如果是相表里的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容易死亡。
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的,是太阳受邪患病,多在一二天发病。因为太阳经脉上连风府,行于头项、腰脊部位,所以有头项疼痛、腰脊拘紧不柔和等症状。消泺:消,散也。泺,热灼津液之谓,又有邪气留滞难除之意。针此穴可解除上述疾患,故名之。有疏经活络,清三焦热之功。
尺部寸部脉象都长的,是阳明受邪患病,大多在二三天发病。因为阳明经脉起于鼻旁,行于目下,所以有身体发热、目痛、鼻干燥、不能安卧等症状。尺部寸部脉象都弦的,是少阳受邪患病,大多在三四天发病。因为少阳经脉循行胸胁、出入耳中,所以有胸胁疼痛而又耳聋的症状。太阳、阳明、少阳这三经患病,为病在经脉,邪气尚未传入腑,可以用发汗法治愈。尺部寸部脉象都沉细的,是太阴受邪生病,大多在四五天发病。因为太阴经脉络于胃,循行咽部,所以有腹部胀满,咽喉干燥的症状。尺部寸部脉象都沉的,是少阴受邪生病,大多在五六天发病。因为少阴经脉穿过肾、络于胸膈,连系舌根,所以少阴病见舌燥、口渴。尺部寸部脉象都微缓的,是厥阴受邪生病,大多在六七天发病。因为厥阴的经脉环绕阴器,入属于肝,所以有烦闷、阴囊缩入的症状。太阴、少阴、厥阴这三经患病,邪气已经传入胃腑,可用泄下法治愈。
至于说到两感病,是指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例如,第一天太阳受邪,就与少阴同时发病,出现头痛、口干、心烦、腹部胀满而渴等病;第二天阳明受邪,就与太阴同时发病,出现腹部胀满、身体发热、不想进食,谵语等症;第三天少阳受邪,就与厥阴同时发病,出现耳聋、阴囊缩入、四肢冰冷、汤水喝不进、不省人事等症,大约六天就会死亡。如果三阴三阳、五脏六腑都受邪患病,导致营卫之气不流行,脏腑不通,则必死无疑。
如果病人不是两感病,又没有发生传经,并且未再感受新的致病邪气的,到第七天,太阳病就会衰退,头痛就会好转;第八天,阳明病衰退,发热就会稍退;第九天,少阳病衰退,耳聋渐渐恢复,就能听得见声音;第十天,太阴病衰退,腹部胀满减轻,恢复到正常,并想吃东西;十一天少阴病衰退,口渴就会停止,舌干消失,并且打喷嚏;十二天厥阴病衰退,缩入的阴囊就会松弛复原,少腹拘急缓解,邪气均去,病人精神爽慧。
如果经过了十三天病情仍继续发展,寸关尺三部脉均沉伏不显的,则预后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