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有人辩驳道:推想起来吴楚两地相距遥远,熊绎在荆山艰苦经营,丹阳不可能远在吴的境内,所以此说是错误的。而且楚国前代帝王的陵墓也在那里,这也可作为证据。江水又往东南流,经过夔城南面,夔城据山川形势而修筑,周围一里一百十八步,西北背依深谷,东边靠近乡口溪,南濒大江边;城内西北角有金城,东北角有圆形土牢,西南角有石井,口径五尺。熊挚开始把治所一设在巫城,后来有病,迁移到这里,大概是从夔迁过来的。《 春秋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前634 ) ,楚国的令尹子玉在夔筑城。服虔说:夔在巫山南面,就是株归的归乡。江水又往东流,经过归乡旧城北面。袁山松说:据老人相传,屈原被流放后,忽然又回来暂住,乡人们很高兴,因而称为归乡。或许因为那里山明水秀,所以会出天才人物;地势险要,水流迅疾,所以性格也有点过急。《 诗经》 说:四岳的神灵下降,仲山甫和申伯于是诞生。确实如此!我要说,袁山松这番话可说是因史事而设证,恐怕不是该县命名的原意。县修在南面,山岭重沓,北面靠着大江,东面乡口溪回环流过。乡口溪源出该县东南数百里,往西北进入县境,流经狗峡西边。这里山峡崖壁的凹处,有一块岩石隆起像狗的样子,形状齐全,所以称为狗峡。乡口溪又往西北流,经过县境注入大江,汇流处叫乡口。江水又往东流经信陵县南。信陵县面l 愉大江,东傍深溪;溪水发源于北方的梁州上庸县地界,南流经县境注入大江。
又往东流过夷陵县南边,江水又从建平流到东界峡,盛弘之称为空冷峡。峡极高峻,这是宜都、建平二郡的分界。这里山势陡峭,在峡中远望,两岸山岭高与天接。五六座山峰参差错落地耸立着,上有奇石,状如二人奋臂相向。按民间传说,两郡督邮在这里争界,宜都督邮姿势稍稍向东倾斜,人们指点谈论,以为不及对方强。江水穿过东界峡,往东流经宜昌县的插灶下面。左岸是悬崖削壁,高达数百丈,连飞鸟也不能栖息。崖岸间插着一根未曾燃尽的木头,望去长约数尺。父老相传,从前发洪水时,人们停船于崖旁,把一根烧过的柴火插在岩边,直到如今还在,所以世代相传,称为插灶。江水又往东经流头滩,这里也是急流奔腾,势极凶猛,连鱼鳖也不能游过,旅人常视为畏途。有一首歌谣说:在滩头汹涌的白狼中,大伙要奋力坚持!霎时沉没下去,告别就太迟!袁山松说:从蜀地到这里行程五千余里,下水只消五日就到,上水却要一百日。江水又往东流经宜昌县北面,宜昌县是划出夷道、恨山二县部分地区设立的。县治在江流南岸,北濒大江,与夷陵相‘对,以江为界。《 宜都记》 说:过了流头滩十里,就到宜昌县。江水又往东流,经过狼尾滩后又流过人滩。袁山松说:二滩相距二里,人滩水流极其险急,南岸有青石,夏天没在水中,冬天露出水面;这块高大的怪石,数十步内看去,都是人面的样子,或大或小,从有的角度看来更加清楚,甚至须发齐全,所以叫人滩。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山下有滩,’叫黄牛滩。南岸峰岭层叠而起,最外层的高崖间有一块岩石,色彩斑驳,形状像一个人背着刀,牵着牛;人色黑,牛色黄,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是人迹不到的地方,也就无法去看个究竟了。这块岩山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虽经两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行人编了一首歌谣说:清晨从黄牛启程,晚上在黄牛栖身;三个清晨又三个晚上,黄牛还是这般模样。歌谣是说水路迂回深曲,回头眺望时,仿佛总是还在同一个地方。江水又往东流经西陵峡。《 宜都记》 说:从黄牛滩往东进入西陵境内,到峡口的百里左右航程中,山水萦纤曲折。两岸高山峻岭层层叠叠,不到正午或夜半,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岩石色彩缤纷,形状常常很像某种事物。树高林密,经冬常绿不凋;猿啼声极其清越,山谷里回声荡漾,久久不绝。所谓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听人们说,峡中水流险急,书中记载和口头传闻,都是讲述身临险境时的可怕情景,以此来相告诫,却没有人谈到这里山水之美的。待到我亲身踏上这片土地,一到这里就满怀欣喜,这才相信耳闻不如亲见了。那层沓的崖壁,秀丽的峰峦,奇形怪状,姿态万千,实在难以笔墨形容;林木参差,郁郁葱葱,高与云霞相接。仰观山色,俯视倒影,愈看愈感美妙,流连游赏了两天,不觉乐而忘返;平生亲眼所见的景物,没有像这样壮丽的了。我一边为自己能一睹这样的奇观而高兴,一边又想山水如果有灵,那么千秋万代之中能够得到一个知己,也该感到惊喜了!江水流经禹断江以南,山峡北岸有七谷村,两山间有一湾清泉,澄澈深沉,静止不流。又据老人传说:古时这里是大江,到了大禹治水时,因此江太小,泄水木畅,于是禹又另开了今天这道峡口,水势全从这里直冲而下,此江于是就断了,现在称为断江。江水出峡后,往东南流经故城洲,洲与北岸相连,洲头叫郭洲,长二里,宽一里,洲上有步阐旧城,方圆大致与洲相称,只是周围稍留有余地。故城洲上的城墙周围五里,是吴西陵都督步鹭所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