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又东,径上明城北。晋太元中,荷
之寇荆州也,刺史桓冲徙渡江南,使刘波筑之,移州治此城。其地夷敞,北据大江。江汜枝分,东
大江,吴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地理志》曰:江沱
西,东
江是也。其地故罗国,盖罗徙也。罗故居宜城西山,楚文王又徒之于长沙,今罗县是矣。县西三里有津乡,
夷县,汉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
,故曰夷
矣。王莽更名江南。桓温父名彝,改曰西
。魏武分南郡置临江郡。刘备改曰宜都。郡治在县东四百步。故城,吴丞相陆逊所筑也。为二江之会也。北有湖里渊,渊上橘袖蔽野,桑麻暗日,西望佷山诸岭,重峰叠秀,青翠相临,时有丹霞白云,游曳其上。城东北有望堂,地特峻,下临清江,游瞩之名
也。县北有女观山,厥
显,回眺极目。古老传言,昔有思妇,夫官于蜀,屡愆秋期。登此山绝望,忧
而死,山木枯悴,鞠为童枯。乡人哀之,因名此山为女观焉。葬之山
,今孤坟尚存矣。
又东过枝江县南,沮从北来注之。
又东南过夷县北,夷
从佷山县南,东北注之。
又东过夷陵县南,江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峡甚
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其间远望,势
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
。上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俗传两郡督邮争界于此,宜都督邮,厥势小东倾,议者以为不如也。江
历峡东,径宜昌县之
灶下,江之左岸,绝岸
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烬,
在崖间,望见可长数尺。父老传言,昔洪
之时,人薄舟崖侧,以余烬
之岩侧,至今犹存,故先后相承谓之
灶也。江
又东径
滩,其
并峻激奔暴,鱼鳖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滩
白
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余里,下
五日,上
百日也。江
又东径宜昌县北,分夷
很山所立也。县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与夷陵对界。《宜都记》曰:渡
滩十里,便得宜昌县。江
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
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
,其石。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
,因名曰人滩也。江
又东径黄
山,下有滩,名曰黄
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
崖间有石
如人负刀牵
,人黑
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
,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
,暮宿黄
,三朝三暮,黄
如故。言
路纡
,回望如一矣。江
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
滩东
西陵界,至峡
百许里,山
纡曲,而两岸
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
或千许丈,其石彩
,形容多所像类。林木
茂,略尽冬
。犹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
疾,书记及
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
之
也。及余来践脐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
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
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江
历禹断江南。峡北有七谷村,两山间有
清
,潭而不
。又耆旧传言,昔是大江,及禹治
,此江小不足泻
,禹更开今峡
,
势并冲,此江遂绝,于今谓之断江也。江
峡,东南
,径故城洲。洲附北岸,洲
曰郭洲,长二里,广一里,上有步阐故城,方圆称洲,周回略满,故城洲上,城周五里,吴西陵督步骘所筑也。孙皓凤凰元年,骘息阐复为西陵督,据此城降晋,晋遣太傅羊祜接援,未至,为陆抗所陷也。江
又东径故城北,所谓陆抗城也。城即山为墉,四面天险。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
立峻绝。袁山松为郡,尝登之瞩望焉。故其《记》云:今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俯临大江,如萦带焉,视舟如凫雁矣。北对夷陵县之故城。城南临大江。秦令白起伐楚,三战而烧夷陵者也。应劭曰:夷山在西北,盖因山以名县也。王莽改曰居利。吴黄武元年,更名西陵也。后复曰夷陵。县北三十里,有石
,名曰
穿。尝有白
,人逐之
,潜行
汉中。汉中人失
,亦尝
此
,相去数千里。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
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江
又东径白鹿岩。沿江有峻
百余丈,猿所不能游。有一白鹿,陵峭登崖,乘岩而上,故世名此岩为白鹿岩。江
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
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
像受名。此二山,楚之西
也。
势急峻,故郭景纯《江赋》曰:虎牙桀竖以屹崒,荆门阙竦而盘薄,圆渊九回以悬腾,湓
雷呴而电激者也。汉建武十一年,公孙述遣其大司徒任满、翼江王田戎,将兵数万,据险为浮桥,横江以绝
路,营垒跨山,以
陆
。光武遣吴汉、岑彭将六万人击荆门,汉等率舟师攻之,直冲浮桥,因风纵火,遂斩满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