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叫应侯乡,也叫应乡。按《 吕氏春秋》 说:成王以桐叶作圭,所封的是叔虞,而不是应侯。《 汲郡古文》 载,殷时就已有应国,那就不是成王时才有的了。战国时这是范唯的封邑,水称应水。滍水又往东流经擎县老城北边。《 左传》 :昭公元年(前541 )冬,楚公子围派伯州犁在擎建城,就是这地方。水从鱼齿山下流出。《 春秋》 :襄公十八年(前555 ) , 楚国讨伐郑国,在鱼陵歇宿,在鱼齿山下涉水过河。当时正下大雨,楚军很多人都冻坏了,民佚几乎死尽。晋人听说楚军来了,师旷说:没关系,我蓦然唱起《 北风》 ,接着又唱《 南风》 ,《 南风》 不强劲,多含死声,楚军必定不会得手的。当时楚军所涉的就是嗤水。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苞墓,墓前还留有墓碑,墓址西边靠着冈城,开了四座门,门口有两头石兽。墓已坍毁,墓碑和石兽也已沉埋或流失了。有人曾掘出一头石兽,还完好无损,样子十分高大雄壮,头部离地大约不到一丈,雕得十分精致。石兽左前腿上刻了辟邪字样。墓门外壕堑上建了石桥,经历漫长的岁月未曾毁坏。墓碑上说:六位皇帝,四位皇后,都来谐询,听取意见。从安帝时开始任职,到桓后时亡故。当时宦官专权,五侯凌虐百姓,掠夺公私财物来满足自己在生或死后的贪欲。封侯为的是表彰有德,立碑是颂扬有功;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又哪里用得着这样做?这样的墓碑与其千载长存,倒不如早点毁掉的好。州苞墓保存到千秋万代,只不过更显得可笑可耻罢了。啊,真也太愚蠢了!滍水继续往东流,汇合了毕水,俗称秋水,这是不对的。擎水有两个源头。东源出自县境西南践犊山东崖下面,水源方圆五十余步,深不可测,往东北流经擎县南,又往东北转弯流经县东,北流与西源水汇合。西源则出自县境西南颇山北面的丘陵下,往东北流经擎城西,然后转弯流经县北,东流与右边的水汇合,乱流往北注入滍水。汉高祖入关,在毕城东打败南阳太守吕崎,就是在这里,地点在滍水南岸。溃水又往东南流,经过昆阳县老城北面。从前汉光武帝在昆阳与王寻、王邑作战,打败了他们;败兵奔逃时互相践踏,百余里间尽是倒毙的兵卒。这时适逢大雨,滍水猛涨泛滥,连虎豹都怕得发抖,士兵争先恐后地奔向河里渡水,溺死了好几万人,把河水都堵塞了。王邑、严尤、陈茂都是骑马踏着尸体过河的。
往东北流过颖川郡定陵县西北,又往东流过哪县南面,东流注人汝水。
滍水往东流过西不羹亭南面,亭北濒汝水,在定陵城北边东流注入汝水。郾县在南边,不可能从那里流过。
淯水发源于弘农郡卢氏县支离山,往东南流过南阳郡西鄂县西北,又往东流过宛县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