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故淮南也。汉文帝十六年,别以为国。应劭曰:故庐国也。决
自舒寥北注,不于北来也。安丰东北注淮者,穷
矣,又非决
,皆误耳。淮
又东,谷
焉。
上承富
,东南
,世谓之谷
也。东径原鹿县故城北,城侧
南。谷
又东径富肢县故城北,俗谓之成闾亭,非也。《地理志》:汝南郡有富肢县。建武二年,世祖改封平乡侯,王霸为富陂侯。《十三州志》曰:汉和帝永元九年,分汝
置,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县也。谷
又东,于汝
城东南注淮。淮
又东北,左会
,
首受富陂,东南
为
塘陂,又东,积而为陂
,东注焦陵陂。陂
北
为慎陂,肢
潭涨,引读北注汝
,四周隍堑,下注颍
。焦湖东注,谓之
。径汝
县东,径荆亭北,而东
淮。淮
又东北,穷
焉。
六安国安风县穷谷。《
秋左传》楚救灊,司
沈尹戍与吴师遇于穷者也。川
注于决
之右,北
安风之左,世谓之安风
,亦曰穷
。音戎,并声相近,字随读转。
结为陂,谓之穷陂。塘堰虽沦,犹用不辍,陂
四分,农事用康。北
注于淮。京相璠曰:今安风有穷
,北
淮。淮
又东为安风津。
南有城,故安风都尉治。后立霍丘戍,淮中有洲,俗号关洲,盖津关所在,故斯洲纳称焉。《魏书》、《国志》有曰:司
景王征田丘俭,使镇东将军、豫州刺史诸葛诞从安风津先至寿
。俭败,与小弟秀藏
草中。安风津都尉
民张属斩之,传首京都。即斯津也。
南合淮。淮又东径淮
亭北,又东径白城南,楚白公胜之邑也。东北去白亭十里。淮
又东径长陵戍南,又东,青陂
注之。分青陂东渎,东南径白亭西,又南于长陵戍东,东南
于淮,淮
又东北合黄
,
黄武山,东北
,本陵关
注之。
导源木陵山,西北
注于黄
。黄
又东径晋西
城南,又东径光城南,光城左郡治。又东北径
城南,故弦国也。又东北径弋
郡,东有虞丘郭,南有
肯庙。黄
又东北
于淮,谓之黄
。淮
又东北径褒信县故城南,而东
注也。
又东过期思县北,县故蒋国周公之后也。《秋》文公十年,楚王田于孟诸,期思公复遂为右司
,楚灭之以为县。汉
帝十二年,以封贲赫为侯国。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孙叔敖庙,庙前有碑。淮
又东北,淠
注之。
戈
县南垂山,西北
历
山关,径二城间。旧有贼难,军所顿防。西北
山,又东北
,径新城戍东。又东北得诏虞
,西北去弋
虞丘郭二十五里。
南山,东北
。径诏虞亭东,而北
淠
。又东北注淮,俗曰白鹭
。
又东北至九江寿县西,沘
、
合北注之,又东,颍
从西北来
注之。
又东过原鹿县南,汝从西北来注之。
又东过寿县北,
从县东北
注之。
县即《秋》之鹿上也。《左传》情公二十一年,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侍中、执金吾、
乡侯
识为侯国者也。又东过庐江安丰县东北,决
从北来注之。
淮于寿
县西北,
从城西而北
于淮,谓之
。淮
又北,夏
注之。
上承沙
于城父县、右
东南
径城父县故城南,王莽之思善也。县故焦夷之地,《
秋左传》昭公九年,楚公
弃疾迁许于夷,寔城父矣。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伍举授许男田。杜预曰:此时改城父为夷,故《传》寔之者也。然丹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言夷田在濮
西者也。然则濮
即沙
之兼称,得夏
之通目矣。汉桓帝永寿元年,封大将军梁冀孙桃为侯国也。夏
自县,又东径思善县之故城南,汉章帝章和三年分城父立。夏
又东为
陂,又东为大慎陂。
分为二
,南为夏
,北为
陂。夏
东
,左合
,
陂,东
为黄陂,又东南
,积为茅陂,又东为
。《吕氏
秋》曰:宋人有取
者,其
不
,投之
是也。
右会夏
而
东注,俱
于淮。淮
又北径山硖中,谓之硖石。对岸山上,结二城,以防津要。西岸山上有
迹,世传淮南王乘
升仙所在也。今山之东南石上,有大小
迹十余所,仍今存焉。淮
又北径下蔡县故城东,本州来之城也。吴季札始封延陵,后邑州来,故曰延州来矣。《
秋》哀公二年,蔡昭侯自新蔡迁于州来,谓之下蔡也。淮之东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也。二城对据。翼带淮濆。淮
东径八公山北,山上有老
庙。淮
历潘城南。置潘溪戍。戍东侧潘溪,吐川纳淮,更相引注。又东径梁城,临侧淮川,川左有湄城。淮
左迤为湄湖。淮
又右纳洛川于西曲
县北,
分阎溪,北绝横塘。又北径萧亭东,又北,鹊甫溪
人焉。
山东鹊甫谷,西北
径鹊甫亭南,西北
注于洛
。北径西曲
县
淮又东,左合批
。又东径中
亭北,为中
渡,
浅碛,可以厉也。淮
又东
与颍
会。东南径苍陵城北,又东北
径寿
县故城西,县即楚考烈王自陈徙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庐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汉
帝四年为淮南国,孝武元狩六年复为九江焉。文颖曰:《史记。货
传》曰:淮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是为三楚者也。淮
又北,左合椒
。
上承淮
,东北
径她城南,又历其城东,亦谓之清
,东北
注于淮
,谓之清
者,是此
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