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常听到“草系比丘”这个词句,但是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那时候“有数比丘,旷野中行,为贼所掠,剥夺衣服”就是被抢了。那时候的印度不像现在,过去的人很穷,有件衣服那是很难的事,他一看出家人穿着衣服他就抢,把所有出家人的衣服给剥下来了,有好几个比丘。剥下来以后,他又怕这个比丘去追捕,当时就要杀。因为一旦报官,不就得把他们这些贼人抓起来吗?那怎么办?不如把他们杀了得了。
其中有一个人说:“你别杀他们,佛法中规定:比丘之法,不伤生草。你用草把他给捆起来,他就不会去报案了,我们还省事。”由于这人的这一句话,就把这些比丘全都给捆起来了,把手都给捆在腰后;扒得什么衣服也没有了。印度夏天热,就在那地上烤着。
后来,正好赶上国王坐着马车走过那地方,一看:这怎么回事啊?好几个人在那躺着,都被捆着。国王就说:“你们怎么地了?都在那捆着,一个个身体像个白羊似的。”他们都没穿衣服,就在那太阳底下晒着,他说像白羊似的。说:“我看周围也没有什么挡碍你们的,不就是一根草把你们的手捆住了吗,你们起来就完事了吗,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吗?你们怎么不起来呢,在那太阳底下晒着,这不慢慢晒死了吗?”
比丘就讲了,说:“我们不是不能起来,这草是很容易断,我一使劲就断了,那草还能捆住人吗?但是佛的戒律在那块,不允许出家人毁草的。”这条戒是对比丘而言的,不允许伤生草。国王听完以后大受感动,亲自下来给解开,解完了赶紧提供衣服。并且请这些比丘到他的国家,受他的皈依,他跟比丘受戒。我好像还在哪本书看到过,很多比丘就因为持戒而证果了。
还是《大庄严论》里的一个典故。有个比丘持钵乞食,至珠师家,就是卖珠子、卖珠宝的家,在门外立着,要乞食。那时候,做珠子的这个人正给国王穿珠呢,一看出家人来了,就赶紧入室内为比丘取食。后来一只鹅看见那个珠子,就给吞了。珠师取食回来给比丘,一看珠子没有了,就怀疑比丘给盗了。比丘为了保护这只鹅,所以不敢说明。这个珠师就打比丘,把比丘给捆起来打,打得血都流出来了,要他把珠子交出来。
最后,鹅感动来添他身上的血,来帮他、安慰他。鹅来添他的血,表示对他的感谢呗:你看看,我吃了珠子,你为了保护我而被打,我来安慰你。这个卖珠子的就生气了,拿东西就打,说:“你还敢安慰他,他偷我珠子,你还敢来安慰他?”他就撵它,就把鹅给打死了。这个比丘说:“你不要打我了,我现在还你珠子。原先为什么不说呢?恐伤鹅命啊!那鹅现在已经死了,就可以告诉你了,那个珠子在鹅腹里呢!我要是提前说珠子在那里,你还不得伤鹅命吗?为了保护这只鹅,不让你伤它,所以我才没说。”最后,这个珠商就向比丘自责、忏悔,并赞其戒德。就这么殊胜,为了护持一个众生,都这样持不杀生戒。
在这部论里还有一个典故。就是几个比丘泛海,就是过海,坐海船。这个海船突然破了,这时候“有一位年少比丘捉一枚板”就是抢到一个木板。在海里如果有一个木板,他就可以浮在水面不死。这时候,他突然发现一个戒腊多的比丘,就要沉没在海里,因为他年老力衰,也没有板。后来,他想起佛戒中有言:“诸有利乐,应先上座。”上座,就是资历比你老的、比你出家早的、有德的,这称为上座。怎么办?他当时想:佛既然这么说,我应该遵照佛戒,不考虑自己生死的问题。
最后,他就把那个木板扔给那个老比丘了。老比丘得到这个木板,他就不会死了,浮到海岸。这个年少比丘就往下沉,他没有板能不沉吗?他往海底沉。刚沉到一半的时候,海神就把他救了。因为这个事情海神看得非常清楚,海神也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都非常明白的。因为他持戒精诚,海神就把年少比丘接到岸上,并跪下称赞,认他为师,跟他受戒。这个确实是很殊胜的。
在《僧祇律》里还有一个典故。佛在世时,有两个比丘来见佛,在半路上,一个比丘病了,另一个比丘就舍弃他,先去见佛。一看他有病了“得了,我先走吧!我先见佛,我得先完成任务,你看你耽误我的路程了。”
“佛知而故问”问他。这个比丘“具白前事”就把这个事情讲了。佛说:“此是恶事”是不应该做的事情。“若有比丘,心怀放逸,懈怠不精进,不能执持诸根,驰骋六欲。虽近我所,为不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能执诸根,心不放逸,专念在道,虽去我远,即为见我,我亦见彼。所以者何?随顺如来法身故,破坏诸恶故,离贪欲故,修寂静故。汝等比丘同出家修梵行,汝不相看,谁当看者?汝还看病比丘去。”说:你不用来看我,你还是看病比丘去吧!后就把他撵走了。
我们僧团也是这样,僧人中谁有病了都要互相照顾,要问候的。不管大小,小的问候老的,老的要关心小的。谁有病,大家都要瞅一瞅、看一看的,要慰问的。要做到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有的人一看这人有病了“这真烦人,你看他这么多毛病,这不影响我修道吗?吐得到处都是,吃饭也不好好吃,种种的毛病…”最后就厌弃他。实际上,你这种厌弃法是佛所不接受的。
佛说:你虽然见我身,但由于你这种放逸,不能真正见我。如果你诸根不放逸,而且能够不嫌弃这个有病的人,能精心地照顾,你那才是真正见我呢!虽然你去见佛,佛也会把你撵走的,还得赶你走。所以我们在持戒上一定要看到这个问题,要持戒,看护病人也是一种持戒,病人也是福田。
你不要以为:我们俩是一起剃度的,还住在我对面的床上,我成天都看着他在说话,说话也挺冲的,脚也不洗,弄得埋埋汰汰的。他一旦病了,我跟你说,那就是福田了,那身份就变了,你可别轻视,你再有那种轻视心就不对了。平时有轻视心都是不对的,这时如果你再轻视,就更不对了。他那个身上是福田了,我们得尽心尽力去照顾。
过去有一个国师,就是悟达国师,腿上生人面疮。他以前照顾过一个长癞的比丘,人家都嫌那个比丘埋汰、有味,就他伺候了很长时间。最后那个比丘在走的时候告诉他:“将来有事的时候你上哪去找我。”他后来得了人面疮,没法解救这个仇恨、这个病的时候,就想起那个比丘,于是到那去了。闹了半天,那有病的比丘是尊者,就给他洗三昧水,一洗就好了。三昧水忏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