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不是“你看,多此一举,问师父吗?”你不问师父,一个是违
【释】“佛问之曰”:佛就问他。“汝昔在家,曾为何业”:说你在家时,什么职业?“对曰”:这个沙门对佛说。“
弹琴”:说我最喜
的是音乐,
弹琴。
【释】“佛言”佛对他说。“弦缓如何”:他说你是懂得弹琴吧!这个琴弦要是松缓了,会怎么样呢?“对曰”:这个沙门就对佛说。“不鸣矣”:就弹不响了,没有音声。“弦急如何”:弦如果太了,又会怎样呢?“对曰,声绝矣”:他说:一弹弦就断了,声就没有了。“急缓得中如何”:佛又问,如果不急也不缓,急缓相当,又怎样呢?“对曰:诸音普矣”:沙门对佛说,这样音乐就奏得普遍都响了,和谐悦耳。
自己照佛讲的
很不容易。
他又生起了一心——又觉得这个枯燥。是他自己觉得枯燥,但这并不是事实啊,他自己想象的枯燥,他心里产生了一
枯燥
。因为他平时都耽着五
之乐,而且拿五
之乐当作自己,成天在这里混,他以这个为快乐,他不知
去掉五
的快乐。当他去掉五
之“快乐”的时候,在这过程中,要有一个痛苦的过程,要有一个枯燥的过程。原先舍不得,一旦拿走了,自己也没有啥把握的,自己不成为自己了。
原先觉得有钱好像能发现自己,一天吃三顿饭能发现自己,有了贪能发现自己。当这些东西全去掉了,再找自己,怎么找不着了?随便挨说、挨批评,一会儿东一会儿西,那个“我”到底是谁呀?他觉得迷惑了“我是谁呀?”本来是很殊胜的一个因缘,但是他不懂,他认为这是不行了,就突然生起一
悔心,生起枯燥心。
这后悔的心也不是真实的,这
后悔心是由于他反复地思惟这东西——枯燥和痛苦,他反复地思惟这个东西所生起来的,并不是有个退悔心在那,是他自己慢慢鼓捣
来一个退悔心。他被骗了,所以就不要修行了,他说修行太难,就要退步了。
他没有长期修行的打算,他没有发过这愿:“要生生世世地修行,度众生,而且不是说一生,而是无数生、无数劫永不退心。”得有那心,不要害怕。说:“我这是不是说大话啊?”不是说大话。有了决心、一句正确的话,力量
上就来了,就会正确地观察自己。
所以在修行中,这也是很重要的一关。特别是我们,在修时,有时候无价之宝来了,咱们不认识。一看,这修
把“我”全给砍掉了,那“我”就没了。修
本来就修无我,你要是通过事相把“我”砍掉,你上哪找都找不
来这宝贝。
“汝昔在家”你曾经在家。“曾为何业”你都是什么的?佛是大智慧者,佛这是明知故问。沙门答:“弹琴。”这个琴有几
弦,那弦都是一
拧着的,调好了各
音,然后发
各
不同的音,再去
合,再去弹,这也是一
技巧。
在这个修行中千万千万要把握住自己,不能犯过失,一旦犯过失了,再回已经不存在了。就算认识了,也只能说认识,所以说非常难哪!有时候我们不知
,在人生中,包括修
也好,都是很残酷的。残酷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创造这个问题,自己把自己前
的路给封死了,所以说很可怕。一旦
错了事情,将来是后悔,但没有地方买后悔药,千万不要
错了想吃后悔药。
为什么这样呢?就是说,我们要长期地修行,不要产生各执著,这也是修
很关键的地方。为什么说沙门学
业必须问师父?当你想起来的时候,想
什么事情,实际上你已经在执著。当你问师父的时候,问师父同意不同意的时候,你已经在适中,正在合适的位置上,这也是个关键。
现在,外面山门那就跪了一个师父。去年安居的时候来了,结夏期间又走了。今年又要上这来安居,上这来住。他说:“我不是没场,我觉得要想成
,要想修行,就得上这来,死也不走。”你死也不走,这也不留,因为他破坏了
场的规矩。所以他也是非常可怜,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当他认识的时候,有很多时候就已经晚了,再想回
,这个机会不再给了,因为犯了过失。
“佛言,沙门学亦然”:佛就告诉他,沙门学习
业也要这样,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心若调适”:心要是调适,不
也不慢。“
可得矣”也不要着急,也不要懒惰,就可以得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