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孟曰”至“非正命也”○正义曰:此章指言人必趋命,贵受其正,岩墙之疑,君
远之也。“孟
曰莫非命”至“非正命也”者,孟
言人之死,无非是命也,然当顺受其正,尽
以生死也。《书》云:“惠迪吉。”是其顺受其正之旨也。是故知命之君
,不立
于岩墙危险之下,以其能压覆人也。是以尽其飞碇
而死亡者,乃为受正命而死也;陷于刑狱,为桎梏而死者,非受正命而死也,以其不能尽飞碇
而顺受其命而死也。桎,足械也。梏,手械也。今刑狱匣手足者也。案孔
云人有三死而非命:饮
不节,劳逸过度,是病其杀之者也;居下位而上诬其君,嗜
无厌,是刑其杀之也;以少犯众,以弱侮
,是兵其杀之者也。又云人有三死而不吊:有畏而死者,有压而死者,有溺而死者。○注“莫,无也”至“正也”○正义曰:云“命有三,行善得善曰受命”者,如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沛若决江河而莫之御,而终得升于帝而崩是也。“行善得恶曰遭命”如《淮南
》“伯
有癞”《论语》曰“伯
有疾,孔
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包曰“伯
有恶疾”是也。“行恶得恶曰随命”如舜之四凶之类是也。○注“畏、压、溺死,所不吊”○正义曰:《礼》于《檀弓》云:“死而不吊者三,畏、压、溺。”郑氏云:“谓轻
忘孝也。畏,人或时以非罪,故己不能有以说之,死之者,孔
畏于匡是也。压,行止危险之下是也。溺,不乘桥船是也。”《荀
》曰:“夏首之南,有人曰涓蜀梁,其为人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是亦畏死者也。又秦武王时,大蛇从
,复
,五女示之,五
蛇,压杀五女。是压死者也。尾生与女
期于梁下,
至不去,抱梁
而死。是溺死者也。孟
之言,其趋则一也。
矣。又言人之于命,虽有或夭或寿,但执其心而不仁也。既夭寿不二,而修其
以待其在天者如何耳,如是所以为能立命之本也。以其夭寿皆定于未形有分之初,亦此而不二也,不可徼求之矣,但菲湓谖乙源之,是为立命也。如于夭寿而二其心,以废其所以菲湓谖艺
则非所以立命者也。《商书》云:“我生不有命在天。”是其意也。
孟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谓啡市幸澹事在于我。我求则得,我舍则失,故求有益于得也。)求之有
,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谓贤者菲涮炀舳人爵从之,故曰求之有
也。诽炀粽
或得或否,故曰得之有命也。爵禄须知己,知己者在外,非
所专,是以云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疏]“孟”至“者也”○正义曰:此章指言为仁由己,富贵在天,故孔
曰:“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
言仁、义、礼、智,
之所有,如就
而求之则得之,舍而不求则亡。是则仁、义、礼、智,求之有益于得者也,是求之在我者也。以其仁、义、礼、智,有生之初
固有者,是为在我者也,是为天爵也。求之有
,则菲涮炀舳人爵从之故也。既菲涮炀簦而人爵或有不得者,是或得或否,是得之有命也。是则人爵求之无益于得也,是求之在外者也。以其人爵非
所专,故为在外者也。如《论语》云“求仁而得仁”是求则得之之谓也。《易》云“舍尔灵
,凶”是舍则失之之谓也。《诗》云“恺悌君
,求福不回”是求之有
者也。《荀
》云“君
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是得之有命者也。孟
所以言之以此。
孟曰:“万
皆备于我矣。反
而诚,乐莫大焉。(
,事也。我,
也。普谓人为成人已往,皆备知天下万
,常有所行矣。诚者实也。反自思其
所施行,能皆实而无虚,则乐莫大焉。)
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当自
勉以忠恕之
,求仁之术,此最为近也。)
[疏]“孟”至“莫近焉”○正义曰:此章指言每必以诚,恕己而行,乐在其中,仁之至也。孟
言人之生也,万
皆备足于我矣,但能反己思之以诚,不为
之丧己,是有得于内矣,有得于内,则为乐亦莫大焉。以其外
为乐,则所乐在
,不在于我,故为乐也小。以内为乐,则所乐在己,不在
,其为乐也大。又言勉
以忠恕之
而行之,以求仁之术为最近,故传有云“仁者必恕而后行”是之谓也,斯亦“力行近乎仁”之意欤。
孟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莫,无也。人之终,无非命也。命有三名,行善得善曰受命,行善得恶曰遭命,行恶得恶曰随命。惟顺受命为受其正也已。)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
而死者,正命也。(知命者
趋于正,故不立于岩墙之下,恐压覆也。尽飞碇
,以寿终者,得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畏、压、溺死,礼所不吊,故曰非正命也已。)
孟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
由之而不知其
者,众也。”(人皆有仁义之心,日自行之无所
,而不能著明其
以施于大事;仁妻
亦以习矣,而不能察知可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