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对无意义表现了宽容,才有了今天科学长足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极少数的“有意义”其实是靠众多的“无意义”来支持的。没有“无意义”就没有“有意义”比如在我们看来,吃蜘蛛是没有意义的(其实洛耶人就吃)。但如果没有人吃蜘蛛(也包括吃别的不能吃的东西),我们今天也不会吃螃蟹。
于是,为了使“无意义”转换为“有意义”中国知识分不得不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附在某张“
”上。因为单独的“
”没有意义。单独的“
”无
无底飘浮不定,风一
来就满天
飞,不要说别人看着没劲,连自己心里都不踏实。
更何况,如果我们今天以“没有意义”为由不准别人想某个问题说某句话,那么,明天别人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不准我们想某个问题说某句话。你可以这样限制我的思想,我也可以那样限制你的思想,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大家都不能自由的思想,而不能自由地思想,其实也就等于不能思想。
否定意义的追求,有这个必要吗?既肯定“有意义”也宽容“无意义”难就不好就不行吗?果真如此,当然很好。可惜,如果我们的
号如此,就不会有人去
“无意义”的事了。有意义的事不
,却去
无意义的,谁会这么傻?那么,大家都去
有意义的事,又会怎么样呢?就会放弃“自由思想,独立
神”因为一件事有没有意义,不是你自己个人说了算的。要么是社会大众说了算,要么是权威人士说了算。只有当他们认可了你的意义,你的所作所为才是有意义的。显然,这就必须以他人的是非为是非,以他人的标准为标准,哪有什么“独立
神,自由思想”?
我们想清楚了吗?
意义其实是最难豁去的。但“若为自由故,意义亦可抛”因为你如果连意义都可以豁
去不要,那就没有什么豁不
去的了。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船完全被撞破之后,也就不会沉没了。它的每一块零散的木板,将永远漂浮在海上。
事实上,中国知识分之所以总是“
”总是想附在某张“
”上,就因为他们总想有意义。在中国,纯粹的知识、学问,从来就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它服务于现实,比方说能够安
治国或者富民兴国时,才被承认为有意义。中国的读书人为什么那么
衷于济世
衷于
官?就因为只有这样“无意义”才能转换为“有意义”所以,与其说中国知识分
有一
“政治情结”不如说他们有一
“意义情结”
然而知识分之所以是知识分
,不仅因为他有知识,更因为他是“分
”既是极少数,又有独立
。如果附在某张“
”上,哪还是“分
”吗?王瑶先生说得好:“分
不独立,知识也会变质”显然,要想无愧于知识分
的称号,就得
持独立立场;要想
持独立立场,就不能附在某张“
”上;要想不附在某张“
”上,就不能太在乎意义能不能实现。但意义如果不能实现,即等于没有意义。因此,当我们决定选择和
持“自由思想,独立
神”时,就得先问自己一句:你能不能豁
去连“意义”都不要?
要谈陈寅恪,就必须先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自由思想或发展学术)讲,我们都得肯定“无意义”的意义。而且,为了彻底,为了确保思想的自由,我们还得否定意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