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康生待遇稍好一的是周扬。周扬本来也是要吃闭门羹的,只是因为看陈序经的面
,不想让陈序经太为难,陈寅恪才勉
答应见周扬。但周扬在中山大学东南区一号二楼上显然没吃到什么好果
。“陈寅恪的态度是挑战式的”而一向辩才无碍的周扬则显得底气不足,几无招架之功。尽
如此,回到招待所后,周扬仍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因为他总算见了陈寅恪一面。当然,他对陈寅恪的
觉也和许多人一样:“有
怪”
不过郭沫若这个“戏言”的平之
,却也不能不令人叹服。郭属龙,陈属虎,两人又观
相左,当然是“龙虎斗”郭耳聋,陈目盲,两人又立场不同,当然是“
风”但如此之巧对工对绝对,大约也只有郭沫若才想得
。故龙争虎斗
枪
剑之余,也未尝没有惺惺相惜。尽
十年以后,郭沫若还是在其新著《李白与杜甫》中对早已
冤去世并无还手之力的陈寅恪杀了个回
枪。
但分寸还是有所不同。除为“一方父母”的陶铸外,共产党这边,最受陈寅恪
迎敬重的是陈毅。他得到的情
回报是“肃然起敬”次为杜国庠。他得到的回报是“
不同然相知
谊仍在”胡乔木也不错。他得到了“中国传统为师者的那一份慈
”郭沫若的情况比较微妙。毕竟双方都是才
八斗学富五车的人,也都不是等闲之辈。然而一个是“
列主义史学”的代表,一个是“资产阶级史学”的重镇,针锋相对
火不容又都风
儒雅德
望重,也就只能寒喧多于
,在谈笑风生的背后仍是格格不
了。郭对此其实也有清醒的认识,谓之“壬
庚金龙虎斗,郭聋陈瞽
风”虽是笑话,却有
意存焉。
这就决不只是什么个孤傲、
格怪僻了。
比康生更惨的是某些学人。他们遭到了陈寅恪的讥讽甚至痛骂。早在1952年,陈寅恪就写诗讽刺他的那些北国同仁,还特地把这首诗寄给北京大学教授邓之诚:“八文章试帖诗,尊朱颂圣有成规。白
学究心私喜,眉样当年又
时”这显然是讽刺从1949年到1952年短短三年间,学人们纷纷“弃旧迎新”、“弃暗投明”放弃轻车熟路的旧研究方法,生吞活剥
列主义,炮制新八
。其中,便不乏年事甚
者,比如辅仁大学校长、历史学家陈垣,1949年时六十九岁,当然是“白
学究”了。1953年底,陈寅恪又当着汪籛的面,连续两天怒骂那些加
了民主党派的朋友,称之为“无气节”、“可耻”喻之为“自投罗网”据说,陈寅恪大动肝火“恣意评
人
,怒说前因后果,极其痛快淋漓”
最惨的是康生,他吃了闭门羹。康生其实也应该算是“读书人”的。他是泽东
边的“大秀才”读过很多书,文笔极好,书画俱佳,艺术品位也很
,而他的大
大恶在当时还尚未暴
无遗,或不为外人所知。无论从哪方面(政治地位或文化修养)讲,他都应该见得着陈寅恪的,却被拒之门外。1949年以后,康生哪碰过这
钉
?于是他就来了个“
着陆”只用轻飘飘两句话,就让《论再生缘》的
版几乎成了永无期日的事情。
看来,陈寅恪对所谓“时尚”所谓“新学”已是积怨甚,对那些一心想要“眉样
时”的“读书人”也到了
恶痛绝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