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的那所谓的“邪恶之物”
当将那些东西带回去后,林清华立刻将那种伏打电池交给了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命令他们全力研究和仿制。工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技术人员经验丰富,再加上多年以来的技术与知识的积累,他们只用了半年时间便找到了正确的电解液配方,并成功的仿制出了中国的第一个伏打电池。
林清华本来是很期待手摇发电机的研制成功的,他早在数年前就命技术人员开始了这项研究工作,不过,让他感到棘手的是,由于发电机线圈的绝缘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可靠而有效的解决,良好的绝缘材料也没有找到,因此,这个研究工作便一直拖了下来。
当伏打电池研究成功后,这个电的问题得到了暂时的解决,林清华马上决定立即将这种能够自己产生电流的电池运用到军事中去,使自己的军事技术再来一次新的飞跃。
这种电池的主要用途便是电报,确切的说,是有线电报。
经过林清华多年的努力,明末大动乱所导致的驿站的极度混乱早已结束,整个中国境内,无论是冰雪覆盖的蒙古漠北草原,还是遥远炎热的海南岛,无论是中国的首都南京,还是远在西域的叶尔羌城,到处都有中国驿站,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驿兵那策马飞驰的身影。
这种在当时来说非常高效的通讯手段给了林清华相当大的帮助,虽然送信的时间实在是长了点儿,但却能够保证将全国各地发生的每一件重大事件都及时的报告南京朝廷,这些看似丝毫不起眼的驿站为朝廷的正确决策立下汗马功劳。
有线电报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建设的第一条电报线路是从哈斯木的驻地撒马尔罕城出发,翻越白雪皑皑的帕米尔高原,沿着那险峻的山谷,进入叶尔羌城,然后再向着东北方向延伸,穿越茫茫沙漠和戈壁,沿着那星散各处的驿站,一直抵达远在河西走廊的肃州堡。
虽然有线电报成功的向肃州堡发回了中国的第一个电报,但驿站并未因此而撤消,因为沿途的电报线路必须有人长期巡视,并及时处理故障,而且还必须防备敌人的破坏,因此,驿站的驿兵立刻转换了自己的身份,他们由原来的驿兵变成了现在的通讯保障兵,而驿站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通讯保障站或是中继站。通讯保障兵们骑着战马,背着步枪,长期巡逻在沿途的电报线路上,他们的存在,保障了前方军队与后方指挥中枢的快速而准确的联络,前方的每一次胜利都有他们的汗水甚至是鲜血。
西征大军也携带了大量的有线电报设备,他们每前进一步,便立刻沿途设立电报线路,虽然那种裹着南美洲橡胶的铜线数量很少,但是这并不能妨碍他们的工作,没有铜线就用铁丝代替,虽然裸露在空气与雨水中的铁丝极易生锈腐蚀,而且必须提前做好绝缘工作,但是,这种铁丝仍旧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完善的电报线路,再加上沿途的通讯保障站和中继站的一丝不苟的工作,使得哈萨克草原上的最新消息可以在半天之内抵达南京,这种快速的通讯手段的作用甚至比大炮还要引人注目。
*********************
夜幕降临,繁星簇簇,月光皎洁,草原上的夜总是格外的让人沉醉。
篝火点点,笛声幽幽,那是随军前来的武装移民吹出的家乡小调。
悠扬的笛声在辽阔的草原上飘荡,其中既有江南的细雨轻风,也有西北的粗犷节拍,间或还夹杂着几声凄婉的二胡之声,人们围着篝火,尽情的享受着片刻的安逸。
林清华站在自己的帐篷外,静静的看着远处的一切,看着那撩人的篝火,看着那寂静的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