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中庸》全篇的结尾,重在调德行的实施。从天理到人
,从知到行,从理沦到实践,从”君
笃恭”到”天下平”,既回到与《大学》相呼应的人生
修阶梯之上,又撮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各段文字,既有诗为证又引申发挥。难怪得朱熹要在《中庸章句》的末尾大发
叹:“这样反复叮咛以教人的用意是多么
切啊,后世学者难
可以不用心去钻研
会吗?”
(5)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诗经-大雅-抑》。相,注视。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小帐的地方。相传是神明所在,所以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坏事,起坏念
。
(9)予怀明德,不大声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声,号令。
,容貌。以,与。
的确也是如此啊!
(10)德輶如:引自《诗经-大雅-杰民)。輶(you),古代一
轻便车,引申为轻。
读解
至于那声
俱厉的疾风暴雨式的
法,那
制
的劳动改造的方法,正如孔
所说:“末也!”已谈不上什么境界,不过是一
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罢了。
所以还有次一等的境界,这就是“轻如毫”的境界。借用诗圣杜甫的诗,是“好雨知时节,当
乃发生。随风潜
夜,
细无声”(《
夜喜雨》的境界。这
境界,和风细雨,沁人心脾而
人肺腑,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
化,这大概就是圣人的境界吧。
(12)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臭(Xiou),气味。
(7)鈇(fu)钺(yue):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
(4)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孔,很。昭,《诗经》原作“沼”-昭、搁同,意为明显。
空气无声无无味,谁也看不见听下到嗅不
,可是谁也离它不开。德行能到这
境界,当然是
仙至人了。可谁又能达到这
境界呢?就是孔圣人也未必就能达到吧。
(8)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诗经-周颂,烈文》。不显“不”通”丕”,不显即大显。辟(bi),诸侯。刑,通“型”,示范,效法。
这最
的境界就是空气的境界。
(3)的(di)然,鲜明,显著。
(6)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引自。诗经-商颂-烈祖》。奏,奉,假(ge),通“格”,即
通,指诚心能与鬼神或外
互相
应。靡(mi),没有。
(11):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