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而伤害生者的理。丧期最长也不超过三年,斩衰丧服破了也不再补,坟
不再添土,到了大祥就可以弹奏素琴。凡此
,是要告诉人们哀伤是有限度的,这是以原则
的
神为依据的。以侍奉父亲的态度来侍奉母亲,对二者的亲
程度是相同的。但是因为天无二曰,地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主,都只能由一个人来作最
领导,所以父亲健在时母亲去世,那就只能降服齐衰,丧期一年,以
现家无二主的
理。
照礼的规定,居丧的人在和他人
往时,如果是斩衰之丧,那就只发
“唯唯”的声音而不回答别人的问话;如果是齐衰之丧,那就可以回答别人的问话,但不可主动问人;如果是大功之丧,那就可以主动问人,但不可以发表议论;如果是绍麻、小功之丧,那就可以发表议论,但还不可谈笑风生。为父母服丧,要
穿孝服,
孝帽,帽带用麻绳编成,脚穿草鞋,三天以后才开始喝
稀粥,三个月以后才开始洗
,十三个月满一周年才开始换上练冠,第三年过了大祥之祭以后才开始恢复正常生活。到了这三个阶段都完成以后,孝
如果是仁者,就可以从中看
他的
心,是智者就可以看
他的理
,是
者就可以看
他的意志。用礼来治理丧事,用义来匡正丧事,是不是真正的孝
,是不是真正的敬兄
弟,是不是真正的贞妇,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服丧者为什么要拄着丧杖呢?因为服丧者是有爵位的人。天去世,第三天授给太
丧杖,第五天授给大夫丧杖,第七天授给士丧杖。有的人没有爵位为什么也拄着丧杖呢?据说是因为他是嫡
,担任丧主,须要主持丧礼。有的人不是嫡
为什么也拄着丧杖呢?据说是,他们虽然不是嫡
,但为父母之丧哀痛太甚,因而致病,须要用杖来扶持病
。女孩
、男孩
不用拄杖,因为他们年龄还小,哀痛不
,不会生病。办丧事所需要的各
人等一应齐备,所需要的各
品也应有尽有,丧主不用发话就把事情办了,这样的丧主可以哀痛得厉害些,哀痛到别人搀扶才能站起。其次一等,事事都要等待丧主发话才能办理,这样的丧主哀痛就要减轻些,哀痛到自己拄着丧杖站起。再次一等,事事都要丧主亲自动手才能办理,这样的丧主哀痛就要更轻些,只要蓬
垢面就够意思了。居丧时,秃
的妇女不需
发髻,驼背的人不需袒衣
,瘸
在哭泣时不需顿足
起,年老和有病的人不需停止喝酒吃
。以上八件事,都是
据灵活
的原则制定的。
亲人刚死,三天哭泣不止,不吃不喝,
三个月仍时时哭奠,周年之内则哀容满面,三年之内则怀忧在心。这是随着时间的
逝,丧亲的哀痛也跟着递减。圣人就
据这哀痛的逐渐递减来制定礼,这就是为什么丧期一定要规定成三年,再孝顺的
女也不得超过,再不孝顺的
女也不得达不到。这是丧礼中的折衷之
,历代君王也都是照此实行的。《尚书》上说:“殷
宗居庐守丧,三年不谈国事。”这是在夸奖他啊。凡是君王,莫不照此规矩办事,为什么要单独夸奖殷
宗呢?回答是:殷
宗就是武丁,武丁是殷代的贤王,即位以后,专心致志地居庐守丧。在他即位期间,殷代由衰败而转向复兴,礼由废弃而又被重视,所以夸奖他。因为夸奖他,所以特地在《尚书》中记载此事并加以赞扬,所以称他作“
宗《尚书》上说的”三年之丧,天
、“殷
宗居庐守丧,诸侯不用发话就把事情办了,三年不谈国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而《孝经》却说“孝
在居丧期间,说话不讲究修辞”,似乎和《尚书》讲的有
矛盾,须知《孝经》讲的是臣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