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
纸料
宋先生说:事的
华、天地的奥妙,从古代传到现在,从中原抵达边疆,使后来人能够了然于心,那是用什么东西记载下来的呢?君主与臣下
换意见,老师传授课业给学生,如果只是凭借喋喋不休的
语言,那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但是只要有短短一张文符或者是半册课本,就能把有关事
的
理阐述清楚,就能使命令风行天下,疑难也会如同冰雪
化一样地消释。自从世上有了纸之后,聪明的人和愚钝的人都从中受益不浅。纸是以竹骨和树
为原料造成的。除去树木的青
外层就造成了白纸,于是诸
百家的万卷图书才有了书写和印刷的
质基础。
细的纸用在这方面,而
糙的纸则用来挡风和
行包装。造纸的事早在上古时就已经开始了,但却有人把它说成是汉、晋时由某个人所发明,这
见识是多么地浅陋啊!
抄纸槽像个方斗,大小由抄纸帘而定,抄纸帘又由纸张的大小来定。抄纸槽内放置清,
面
竹浆约三寸左右,加
纸药
(这
纸药
用一
好像桃竹叶的植
叶
制成,各地的名称都不一样),这样抄成的纸
后便会很洁白。抄纸
译文
芙蓉等造者统曰小
纸,在江西则曰中夹纸。河南所造,未详何草木为质,北供帝京,产亦甚广。又桑
造者曰桑穰纸,极其敦厚,东浙所产,三吴收蚕
者必用之。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
纸。
造竹纸
煮竹的锅,直径约四尺,用黏土调石灰封固锅的边沿,使其
度和宽度类似于广东中
沿海地区煮盐的牢盆那样,里面可以装下十多石
。上面盖上周长约一丈五尺、直径约四尺多的楻桶。竹料加
锅和楻桶中,煮八天就足够了。停止加
一天后,揭开楻桶,取
竹麻,放到清
塘里漂洗
净。漂塘底
和四周都要用木板合
砌好以防止沾染泥污(造
纸时不必如此)。竹麻洗净之后,用柴灰
浸透,再放
锅内
平,铺一寸左右厚的稻草灰。煮沸之后,就把竹麻移
另一桶中,继续用草木灰
淋洗。草木灰
冷却以后,要煮沸再淋洗。这样经过十多天,竹麻自然就会腐烂发臭。把它拿
来放
臼内舂成泥状(山区都有
碓),倒
抄纸槽内。
用楮树(一名穀树)、桑树和木芙蓉的第二层等造的纸叫
纸,用竹麻造的纸叫
竹纸。
细的纸非常洁白,可以用来书写、印刷和制柬帖;
糙的纸则用于制作火纸和包装纸。所谓“杀青”就是从斩竹去青而得到的名称“汗青”则是以煮沥而得到的名称“简”便是已经造成的纸。因为煮竹能成“简”和纸,后人于是就误认为削竹片可以记事,
而还错误地以为古代的书册都是用
条穿编竹简而成的。在秦始皇焚书以前,已经有很多书籍,如果纯用竹简,又能写下几个字呢?西域一带的人用贝树造成纸页,而我国中土的人士
而误传他们可以用贝树叶来书写经文(即“贝叶经”)。他们不懂得树叶离
就会焦枯的
理,这跟削竹记事的说法是同样可笑的。
凡造纸长阔者,其盛
槽甚宽,
帘非一人手力所胜,两人对举
成。若棂纱,则数人方胜其任。凡
纸供用画幅,先用巩
过,则
茨不起。纸以
帘者为正面,盖料即成泥浮其上者,
意犹存也。朝鲜白︴纸,不知用何质料。倭国有造纸不用帘抄者,煮料成糜时,以
阔青石覆于炕面,其下鸹穑使石发烧。然后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顷刻成纸一张,一揭而起。其朝鲜用此法与否,不可得知。中国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永嘉蠲糨纸,亦桑穰造。四川薛涛笺,亦芙蓉
为料煮糜,
芙蓉
末
。或当时薛涛所指,遂留名至今。其
在
,不在质料也。
竹纸是南方制造的,其中以福建省为最多。当竹笋生以后,到山窝里观察竹林长势,将要生枝叶的
竹是造纸的上等材料。每年到芒
节令,便可上山砍竹。把
竹截成五到七尺一段,就地开一
山塘,
漂浸。为了避免塘
涸,用竹制导
引
。浸到一百天开外,把竹
取
再用木
敲打,最后洗掉
壳与青
(这一步骤就叫
“杀青”)。这时候的竹穰就像苎麻一样,再用优质石灰调成
拌和,放
楻桶里煮上八天八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