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鼻衄,衄血后,邪气得以外泄,其病才能解除。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邪气郁滞太甚的缘故。
太阳表证,脉象浮紧,发热,不出汗,如果自行出现衄血的,邪气因衄血而外泄,疾病就可痊愈。
太阳与阳明并病,是在太阳病初起的时候,因发汗太轻,汗出不透彻,邪未尽解,内迫于里,邪气由太阳转属阳明,于是出现微微汗出,不怕冷的症状。如果二阳并病而太阳表证未解的,不能同发汗法治疗,误用攻下,就会引起变证,这种情况可以用轻微发汗法治疗。如果病人出现满面通红的,这是邪气郁滞在肌表,应当用发汗法及熏蒸法治疗。如果太阳病发汗太轻,汗出不透,本应当汗出却不能汗出,邪热郁滞而不能外泄,病人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短气,全身难受,不可名状,不知痛处,一时腹中疼痛,一时四肢疼痛,触按不到确切疼痛的部位,这都是汗出不透彻、邪气郁滞所致,应当再行发汗,汗解邪散,就可以治愈。怎么知道是汗出不透彻导致的呢?是因为病人脉象涩,为邪气郁滞在表之象,所以知道是汗出不透彻导致的。
脉象浮数,为病在表,照理应当用发汗法治疗,汗解邪散,则疾病自可痊愈。如果反而用泻下法治疗,误下损伤在里的阳气,出现身体沉重、心慌的,不能再用发汗法治疗。此时,应扶正补虚,使正气充实,津液自和,就能自然汗出而病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病人尺部脉象微细,这是里虚的征象,所以必须通过治疗,待表里正气充盛,津液自和,便能自然汗出而病愈。
脉象浮紧的,是太阳伤寒证的脉象,照理应当出现身体疼痛等太阳伤寒见证,宜用发汗法来解表祛邪。如果尺部脉迟的,则不能发汗。为什么呢?因为迟脉主营气不足、阴血虚少,发汗会更伤营血,引起变证。
脉象浮的,主病在表,可用发汗法治疗,如见发热、畏寒、身疼痛,无汗等太阳伤寒见证的,适宜用麻黄汤。
脉象浮而数的,主病在表,可用发汗法治疗,如见发热、畏寒、头身疼痛、无汗等太阳伤寒见证的,适宜用麻黄汤。
病人经常自汗出,这是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以致营卫失调的缘故。因为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卫主卫外,营主营养内守,营卫相互协调方能健康无病。因此,必须使用发汗的方法,使不相协调的营卫重趋调和,则病可痊愈,适宜用桂枝汤。
病人内脏没有其他的疾病,时而发热,自汗出而不能痊愈的,这是卫气不和,不能卫外为固的缘故。可在病人发热汗出之前,用桂枝汤发汗,使营卫重趋调和,则病可愈。
太阳伤寒证,脉象浮紧,未使用发汗法治疗,而出现衄血,衄血后表证仍未解的,可以用麻黄汤主治。
外感病,不解大便六七天,头痛发热,如果小便黄赤的,是阳明里热结实,可用承气汤泄其在里的实热;如果小便清白的,是内无邪热,病不在里,仍然在表,应当用发汗法治疗,可用桂枝汤。如果头痛发热等症持续不解,表示表邪郁滞较甚,可能会出现衄血症。
太阳伤寒证,使用了发汗法后,病症已经解除。过了半天,病人又出现发热,脉象浮数等表证的,可以再发汗,适合用桂枝汤。
凡是疾病,用发汗法,或涌吐法,或泻下法治疗,而致耗血、伤津液的,如果阴阳能够自趋调和的,就一定能够痊愈。
用峻泻药攻下后,又再发汗,出现小便短少的,这是误汗下后损伤津液的缘故,不能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疗。待其津液恢复而小便通畅,就一定会自然痊愈。
泻下之后,又行发汗,出现畏寒战栗、脉象微细的,这是误下复汗,导致阴阳俱虚的缘故。
误用泻下之后,又误发其汗,致肾阳虚弱,病人出现白天烦躁、不能安静睡眠,夜晚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而不烦躁,不作呕,无口渴,没有表证,脉象沉微,身有微热的,用干姜附子汤主治。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切成八片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下。
发汗以后,出现身体疼痛、脉象沉迟的,是发汗太过,营气损伤,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生姜四两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