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番外小说网 > 清朝的皇帝 > 第三章太祖太宗下(2/10)

第三章太祖太宗下(2/10)

当杨国败殁于锦县之南的吕洪山时,其他各军亦已到达松山附近;在王朴夜遁、吴三桂等相继逃走时,是由松山、杏山附近向西过桥,至塔山附近为清军所拦截,此即清太宗绝其归路之计。王朴、吴三桂遇阻而退,还据杏山。及至第二次再逃,目的地是宁远,自然仍旧往西;而清军则已自塔山桥设伏。

时,只有副总兵杨振自告奋勇,行至锦县以南十里吕洪山中伏,全军皆没,杨振被擒,令往松山说守将副总兵金国凤来降。到得离松山一里许,杨振南向而坐,告诉他的随从李禄说:"你到城里告诉金副总兵,务必守,援军上就到了。"李禄到了城下,如言转达,金国凤防守益,清兵无功而还。杨振、李禄则皆被杀。

检讨此一役的因果关系,以杨国吕洪山中伏大败为战局变化的关键;而所以现此一关键,则由于张若麒的促战。张若麒亦《贰臣传》中人,籍隶山东胶州,两榜,以为杨嗣昌收买劾黄周,得由刑主事调兵职方司。明朝兵权重,四司中武选掌除授,职方掌军政,其职尤要。《贰臣传》本传:

松山被围至十五年二月,因副将夏成德献城投降,清军得生擒洪承畴、巡抚邱民仰、总兵曹变蛟、王廷臣,除洪承畴

(崇祯)十四年三月,(洪承畴)偕变蛟、()科、(白)广恩先后关,合三桂、廷臣,凡…驻宁远。承畴主持重,而朝议以兵多饷艰,职方郎张若麒趣战。承畴念祖大寿被围久,乃议急救锦州…国战殁,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之。承畴命变蛟营松山之北、峰山之西,两山间列七营,环以长壕。俄闻我太宗文皇帝(:《明史》为清人所修,故曰"我太宗文皇帝",以明非明成祖)亲临督阵,诸将大惧。及战连败,饷又绝,(王)朴先夜遁,通、科、广恩、辅明相继走,自杏山迤南沿海,东至塔山,为大清兵邀击,溺海死者无算。变蛟、廷臣闻败,驰至松山,与承畴固守。三桂、朴奔据杏山,越数日走还宁远,至桥遇伏,大败,仅以免。先后丧士卒凡五万三千七百余人。

(崇祯)十四年,我太宗文皇帝围锦州,总督洪承畴集诸镇兵来援,未敢决战。兵尚书陈新甲遣若麒往商于承畴,分四路夹攻。承畴虑兵分力弱,议主持重;若麒以围可立解告,新甲益趣承畴兵。若麒屡报捷,洊加光禄寺卿。既而诸军自松山战,我师击败之,歼殪各半。若麒自海遁还,新甲庇之,复令关监军。

其时张若麒在前方的份为监军,故得促诸将战,后来御史劾张若麒有"督臣洪承畴派军远,若麒任意指挥,视封疆如儿戏,虚报大捷,躐光禄卿,冒功罔上"之语,此为明朝军事指挥制度上积渐而成的一不合理现象。但洪承畴既膺专阃之寄,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不必明言,实际上可以一方面敷衍张若麒,一方面独行其是。两百年后曾国藩、胡林翼平洪杨,即本此原则以行,视官文如张若麒,刻意,推功归之,"我打仗,你升官",但求勿掣肘、勿主意,卒成大功。我曾说过,同光之能中兴,实由君臣皆熟读《明史》,能惩其失。恭王当政,一本肃顺重用汉人的原则,授权曾国藩节制五省,"不为遥制",而曾国藩遂能以明末将帅为鉴,惩其失,师其长,如剿捻之布长围、设老营,无非杨嗣昌"四镇六隅,十面三网"的变化。今以洪承畴与张若麒、曾胡与官文之情况相比较,可为我的看法之另一佐证。

《明史》卷二百七十二《曹变蛟传》:

,崇祯九年为宣府总兵官,十一年冬,卫畿辅,从总督卢象昇战贾庄,象昇败殁,国当坐罪。大学士刘宇亮、侍郎孙传皆言其重围,非临敌退却者比,乃充为事官,罪图功。十四年,祖大寿被困锦州,总督洪承畴率八大将往救,国先至松山,陷伏中。大清兵四面呼降,国太息语其下曰:"此吾兄(:指杨振)昔年殉难也。吾独为降将军乎?"突围中矢,堕卒。

杨国阵亡之,即杨振殉职之地;《明史》卷二百七十二《杨国传》:

时锦州被围久,声援断绝,有卒逸,传祖大寿语,请以车营,毋轻战。总督洪承畴集兵数万援之,亦未敢决战。帝召新甲问策,新甲请与阁臣及侍郎吴甡议之,因陈"十可忧,十可议",而遣职方郎张若麒面商于承畴。若麒未返,新甲请分四夹攻,承畴以兵分力弱,意主持重以待,帝以为然,而新甲执前议。若麒素狂躁,见诸军稍有斩获,谓围可立解,密奏上闻。新甲复贻书趣承畴;承畴激新甲言,又奉密敕,遂不敢主前议。若麒益趣诸将兵。

杨国之败,不独师不利,大损士气;而笔架山积聚之失,军堪虞,尤足以动摇军心。清太宗至此,乃改变战略:原来是见机行事,可战则战,不可战则退;由于旗开得胜,因而决心改采攻势。如前所引,将左翼(东面)四旗调至右翼,并自北而南比翼排列,直抵海边,目的是在断明军的归路。

我所引用的《明史》,系据乾隆四年殿本影印;上引文中,有一字之误,而关系甚大,即"东至塔山"之"东"字应为"西"字。叙战史最要的是,地理方位必须清楚。如王朴等夜遁,"东"至塔山,则为自投罗网。山海关在西面,想遁回关内,自然应该往西,往东就不可解了。

我在前面曾叙过锦州、松山等地的关系位置,这里需要再重叙一遍,以清眉目。:自山海关至锦州,乃由西南往东北;由东北往西南,则锦州之南为松山,松山之南为杏山,杏山西南为桥,桥之南为塔山,塔山之南为连山(锦西),连山之南为宁远(兴城),即为吴三桂的防区。

又:《明史》二百五十七《陈新甲传》:

据此可知《清太宗实录》所谓"明总兵八员,率兵犯我前锋汛地,我前锋军击败之"云云,不免夸张。事实上是救锦州时,杨国的兵先到,与其侄一样,在吕洪山中伏。独怪杨国既为锦州以北的义州卫人,对这一带的地形应该熟悉,且复有其侄的前车之鉴,而竟漫不经心,蹈其覆辙,此中真有天意在。

【1】【2】【3】【4】【5】【6】【7】【8】【9】【1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空赋倾城色(NP)日常偷渡失败风吹不进(1V2)失败者(np)星际入侵(np)魔头的命根 (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