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盈满之祸,有怏怏之,不能立功全名,卫国保家,为始终完
矣。孔
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君
人与,君
人也。”夫以托孤寄命,必曰君
。孰谓付之以疆场之责,授之以太阿之柄,而诈也、愚也、贪也,可使之乎?其在今日也,所以不得已而用才,不得已而用匹夫之勇,不得已而使贪、使诈、使愚,盖由养之者乏
,取之者失宜,习之坏者久且痼,不得已而求其下焉。 几何而得良将哉?恭惟太祖
皇帝,起兵濠梁,统一函夏,北极沙漠,南穷瀚海,无不宾服,内而禁旅团营,外而九边海寓,与武弁袭授诸政,悉属司
,视文职之掌于冢宰,事
相等,凡此皆所以蓄养武弁,为求将设,如张大罟于
渊,冀于遗鳞而后已。祖宗设立武科,法制至今益备,渐埒文场,虽草莽九
,咸许在试,凡此皆所以搜求材伎,为求将设,如布大罗于
林,冀无遗羽而后已。为武弁者,豢养几二百余年,而武弁不足以得将,为科目者几历七十余年,而科目不足以得将,中间寥寥有闻,足为边鄙输力称名伟者,不过数人。多
甄
,未闻咸由豢养,科目之徙,仅有是人焉。方且恃廉傲
,伐功上人,求其始终无二心,明义
之辨,纯忠劲节,无周公不足之观者,诚末见其人焉,戚
当求其故矣。呜呼!用非所养,养非其用,教之异其施,施之者不繇于所教,日挞而求其楚,不可得耳。 今之练将者如何?戚
曰:无分于武弁也,无分于草莱也,无分于生儒也。遴其有志于武者,群督而理之,首教以立
行已,捍其外诱,明其忠义,足以
于天地之间,而声
货利,足以为人害,以正其心术。其所先读,则孝经、忠经、语、孟白文、武经七书白文,次第记诵;其所先讲,则孝经、忠经、语孟、武经七书,毋牵意解,不专句读。每一章务要
神会。其义庸有诸
乎?其理果得于心乎?拟而研之,研而拟之,由恍惚而得,由得而复恍惚。俟毕,即读《百将传》,将传中诸将人品心术功业,某何如而胜?某何如而败?孰为
诈?孰为仁义?孰为纯臣?孰为利夫?孰为烈士?孰为逆臣?某如何而完名全节?某如何而败名丧家?某何以非其罪?某何以为罔生幸免?某能守经,某能应变,逐节比拟,以我
为彼
,以今时为彼时,使我
此地当此事,而何如可。俟其尚志既定,仍复如前,以祸福利害之数,成仁取义之
,须必有定主,不为害挠,不为祸惕,无见于功,无见于罪,常惺惺矣。然后益之以《
秋》、《左传》、《资治通鉴》,广其材又授之《学》、《庸》大义,便知心
之源
,源洁
清,悟见鸢鱼,常活泼矣。又如医者之于医,先习药
脉诀医方,而后
之以《岐伯》、《难经》、《素问》,故得命乎方而不拘乎方,悟于法而不泥于法,于是为纯臣之
,吉士之材矣。然后
之以杂习
伎行伍之务,将之于桴鼓实用之间,则将材成矣。 练将胆 夫如是而教养之矣,则理明,理明而后识定,识定而后利害不挠,利害不挠而胆不壮者,未之有也。 练将艺 夫如是而教养之矣,养将之德也,养将之材也,养将之智识也,未曾养将之艺也。或者曰:如
所言,则艺事非大将所急矣。 戚
曰:不然,将所以督率乎三军也。三军之艺有正法,有
法。山林险阻,以数人而与数人战,一艺也;平原旷野,以万人而与万人敌,一艺也。是故艺一也,而不同者用也。山林险阻,敌寡我众,则人人得尽所艺之巧,
退转侧,各从其便,惟预示明谕,使吾后行悉知其说,弗因前行退侧,疑为奔却,不可一齐动脚,则庶几矣。若数万人之敌,势如蜂拥攒队而前,一步不可挪移退
,一人用
退之法,则后行傍行以为奔北,逐使万众夺气而走,是故其用不同,其习自异。主将不知诸艺之习,何以得知诸艺正法?
必致
法混乎其中。
法
而正法昧,急遽难变,其所关系岂小小哉?主将率三军首锋,非艺曷以作勇,非勇曷以前率?是故为将者,不拘三军各
武艺,长短
,必一习之,即不能皆
,必
其一、二技,而余技亦必习知其概。他如火
之
、军中利用,而品制多门,一
之用,什
数
,最难求
求备,非为将者自信之真,自知之熟,弗能适用也。虽一
之微,弗亲查较,弗能适用也。至于车之为用,制之之宜,
之调习,饲蓄之方,皆将之事也。一事不知,则一事废,斯乏一事之济,为将者可不知艺哉?当与读习之工,分日并讲,然讲论既明,必实将是
是艺亲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