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夏取诗”者。○解云:正本皆作“寺阝”字。有作“诗”字者,误。○“诗者何”○解云:言其国,曾来未有;
言其邑,又不系国,故执不知问。○注“讳背”至“会亟”○解云:正以上十一年萧鱼之会,邾娄在其间,如此解。
二月,乙未,朔,日有之。(是后卫侯为︹臣所逐
奔。溴梁之盟,信在大夫。)
十有五年,,宋公使向戍来聘。(○戊,音恤。)二月,已亥,及向戍盟于刘。
已未,卫侯ぅ奔齐。(日者,为孙氏、甯氏所逐,后甯氏复纳之,
纳之者同,当相起,故独日也。不书孙甯逐君者,举君绝为重,见逐说在二十七年。○复,扶又反。)
[疏]“刘夏者何”○解云:言王臣,文不言爵;
言诸侯臣,而逆王后,故执不知问。○“刘者何”○解云:
言官名,经典未有;
言非官,与宰亘文相值,故执不知问。○注“据宰渠伯纠系官”者。即桓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是也。
冬,季孙宿会晋士モ、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虿、莒人、邾娄人于戚。(○阅,音悦。)
秋,九月,庚辰,楚审卒。○冬,城防。
秋,楚公贞帅师伐吴。
夏,四月,叔孙豹会晋荀偃、齐人、宋人、卫北结、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伐秦。
十有四年,,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モ、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会吴于向。(月者,危刺诸侯委任大夫
会︹夷,臣日以
,三年之后,君若赘旒然。○虿,敕迈反,二传作“虿”向,舒亮反。缀
,知锐反,又作丁鄯矗一本作“赘旒”)
[疏]注“三年之后,君若赘旒然”○解云:即下十六年“三月,公会晋侯”以下“于溴梁。戊寅,大夫盟”传云“诸侯皆在是,其言大夫盟何?信在大夫也。何言乎信在大夫也。曷为遍剌天下之大夫?君若赘旒然”彼注云“旒,屐肌W福系属之辞”“以屐加髡
为下所执持东西”者也。
莒人侵我东鄙。
公如晋。
冬,楚公贞帅师侵宋。
十有三年,,公至自晋。
[疏]注“是后卫”至“大夫”○解云:︹臣,谓孙甯矣。云溴梁之盟,信在大夫者,在下十六年,乡巳引之讫。
以邑氏也。(诸侯为天
大夫,不得氏国称本爵,故以所受采邑氏,称
。所谓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其租税尔。《礼记·王制》曰:天
三公之田视公侯,卿视伯,视夫视
男,元士视附庸。称
者,参见义。顾为天
大夫,亦可以见诸侯不生名,亦可以见爵,亦可以见大夫称,传曰“天
大夫”是也。不称刘
而名者,礼,逆王后当使三公,故贬去大夫,明非礼也。○采邑,七代反,下“谓采”同。租税,
反;下舒锐反。见义,贤遍反,下同。大夫称,尺证反。去,起吕反。)
之,则知由贤季卒其父也。○注“是后”至“为君”○解云:今书其父卒,亦
见其四
迭为君之义故也。襄二十九年传云“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
同母者四,季
弱而才,兄弟皆
之,同
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
国,季
犹不受也。请无与
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
。’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
必祝”是其迭为君之事。○注“卒皆不日吴远于楚”○解云:言皆不日者,即此文书九月,下二十五年冬十二月“吴
谒伐楚,门于巢卒”;昭十五年“
,王正月,吴
夷昧卒”之属,故云卒皆不日也。言吴远于楚者,正以宣十八年秋七月“甲戌,楚
旅卒”;下十三年“秋,九月,庚辰,楚
审卒”之属皆书日,故决之也。凡为人宜
接而生恩,楚迩于诸夏,数会同,亲而迩近之,故书其日;吴侧海隅,而与诸夏罕接,故皆不日,以见其远也。
[疏]“叔孙豹会晋荀者”○解云:旧本作“荀偃”若作“荀啤闭误。○注“日者”至“日也”○解云:凡诸侯
奔之例,大国书月,重乖离之祸;小国书时,即桓十五年“五月,郑伯罕
奔蔡”;昭三年冬“北燕伯款
奔齐”之属是也。今此书日,故须解之。为孙氏、甯氏所逐者,下二十七年传云“卫甯
与孙林父逐卫侯而立公孙剽”是也。知后甯氏复纳者,亦彼传文,甯
已死,其
甯喜纳之也。云
纳之者同,当相起,故独日也者,
见其
纳之者同,故
皆书,见其一家之事。其
书日之经,即下二十六年二月“甲午,卫侯ぅ复归于卫”是也。云举君绝为重者,谓书ぅ之名,见其当绝,不合为诸侯。云见逐说在二十七年者,谓下二十七年夏“卫侯之弟笞ǔ霰冀”之下,传
见逐之由也。
[疏]注“诸侯”至“称”○解云:知刘夏是诸侯,
为天
大夫者,正以卒葬并书,即定四秋七月“刘卷卒”“葬刘文公”是也。若直为大夫者,假令书卒,不录其葬,即文三年“夏,五月,王
虎卒”经无葬文是也。言不得氏国称本爵者,谓不得氏本国,不得称本爵也。其本国本爵,今史文无记,不可以指知也。言故以所受采邑氏,称
者,即刘
、尹
、单
之属是也。言其常文然,不谓此经得称
矣。○注“礼记”至“附庸”○解云:《公羊》之义,天
圻内不封诸侯,故如此解,即引《王制》以
刘夏逆王后于齐。刘夏者何?天之大夫也。刘者何?邑也。其称刘何?(据宰渠伯纠系官。○刘夏,
雅反。)
夏,取诗。诗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亟也。(讳背萧鱼之会亟。取诗,二传作“寺阝”亟,去冀反,注同。背,音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