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有诸?”(问禹之德衰,不传于贤而自传于
,有之否乎?)孟
曰:“否,不然也。(否,不也。不如人所言。)天与贤,则与贤;天与
,则与
。(言随天也。)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
于
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
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
于箕山之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
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
也。’丹朱之不肖,舜之
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
。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荐禹、禹荐益同也,以启之贤,故天下归之,益又未久故也。
城,箕山之
,皆嵩山下
谷之中以藏
也。)舜、禹、益相去久远,其
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莫,无也。人无所
为而横为之者,天使为也。人无
致此事而此事自至者,是其命而已矣。故曰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
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而有天下,(仲尼无天
之荐,故不得以有天下。继世之君,虽无仲尼之德,袭父之位,非匹夫,故得有天下也。)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益值启之贤,伊尹值大甲能改过,周公值成王有德,不遭桀、纣,故以匹夫而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
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已也,复归于亳。(太丁,汤之太
,未立而薨。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皆太丁之弟也。太甲,太丁
也,伊尹以其颠覆典刑,放之于桐邑。
,居也。迁,徙也。居仁徙义,自怨其恶行。艾,治也。治而改过,以听伊尹之教训已,故复得归之于亳,反天
位也。)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
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周公与益、伊尹虽有圣贤之德,不遭者时。然孔
言禅、继其义一也。)
[疏]“万章问曰”至“其义一也”○正义曰:此章指言笃志于仁,则四海宅心,守正不足,则贤位莫继,丹朱、商均是也。是以圣人孜孜于仁德也。万章问孟曰:世人有言,至于禹之代而德衰微,不传于贤而传于
,有诸此乎否?孟
答之曰:否,不然也。天与之贤者,则与贤者;天与之
,则与
。以其随天如何耳。往者舜荐禹于天,及得十有七年,舜于是崩死。禹以三年服丧毕,遂避舜之
商均,隐于
城,天下之民从禹,若尧之死后民之舜而不之丹朱也。禹其后又荐益于天,及得七年,禹即崩死,益以三年服丧毕,益遂避禹之
启,隐于箕山之
,朝觐讼狱讴歌者皆不归益而归禹之
启,咸曰:我君之
也。无它,以其尧
丹朱不肖,舜
商均亦不肖,而舜之辅相尧、禹之辅相舜而历年多矣,施恩泽于民已久,天下之民所以归舜与禹,不归丹朱、商均也。启以贤,能敬承续禹之治,而益又辅相禹但七年,其历年尚少,不如舜相尧二十有八年、禹相舜十有七年之多,而施恩泽于民亦未至久,所以天下之民不归益而归启也,又况启有贤德,与丹朱、商均之不同耶。舜、禹、益相去年代己久远,其
之或贤或不肖,天使然也。非人所能为之也。人莫之为然而为然者,故曰天使然也,人莫能致之此事而其事自至者,是其命有是也。言天与命者,究其义则一也,以其无为而无不为,故曰天也;天之使我有是之谓命,故曰命也。天下善否,天实使之然也;禄位
服,乃其所命故也。今丹朱、商均与启三者之或贤或否,是其天也;天下之民或归之或不归之,是其命也。与《书》所谓天难谌命靡常,孔
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凡此亦天与命之意也。匹夫之贱而有天下者,其义必如舜、禹,而又得天
荐之者,故得有天下也。故孔
不有天下,虽言有德,然而无天
以荐之者,是不有天下也。继世之君,虽无仲尼之德,然而袭父之位,又非匹夫,故得有天下也。夫天之所以废灭者,必若桀与纣之暴
,然后无乃废灭之矣。故益、伊尹、周公三者,不有天下,以其时值启、太甲、成王三君皆贤,天不废此三君,故益、伊尹、周公所以不有天下也。伊尹相汤王天下也,及汤崩死,太
太丁未立而丧,于是太丁弟外丙立,外丙即位二年崩,外丙弟仲壬立,仲壬即位四年崩,太丁
太甲立。太甲即位,遂颠覆汤之典刑,伊尹乃放之于桐
,及三年,太甲乃自悔过,而怨其已恶,遂治
于桐
,于是居仁徙义,以听伊尹之教训,复归于亳都,反天
之位焉。周公之不有天下,若益之于夏禹、伊尹之于
为南夷也。所谓中国,刘熙云: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注“《泰誓》,《尚书》篇”○正义曰:孔安国传云:《泰誓》者,大会以誓众也。又云天因民以视听,民所恶者,天诛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