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初年,皇帝创业伊始,励图治,在早朝之外还有午朝和晚朝,规定政府各
有185
事件必须面奏皇帝。只是在第六代的正统皇帝登极时,由于他也只有9岁,所以朝中才另作新规定,早期以呈报8件事情为限,而且要求在前一天以书面的方式送达御前。此例一开,早朝即渐成
文。可是直到地世纪末期,早朝这一仪式仍然很少间断,即使下雨下雪也还是要
持不辍,仅仅是由于皇恩浩
,准许官员可以在朝服上加被雨衣,1477年又下诏规定各官的张伞随从可以一并
官。有时皇帝
恤老臣,准许年老的大臣免朝,但这又是属于不轻易授予的额外恩典了。
皇帝是全国臣民无上权威的象征,他的许多行动也带有象征,每年在先农坛附近举行“亲耕”就是一个代表
的事例。这一事例如同演戏,在“亲讲”之前,官方在教坊司中选取代传扮演风雷云雨各神,并召集大兴、宛平两县的农民约200人作为群众演员。这幕戏开场时有官员2人牵
,着老2人扶犁,其他被指定的农民则携带各
农
,包括类箕净桶,作务农之状,又有优伶粉为村里村妇,
唱太平歌。至于皇帝本人当然不会使用一般的农
。他所使用的犁雕有行龙,全
漆金。他左手执鞭,右手持犁,在两名老老的搀扶下在田里步行3次,就完成了亲耕的任务。耕毕后,他安坐在帐幕下观看以
尚书为首的各官如法炮制。顺天府尹是北京的最
地方长官,他的任务则是播
。播
覆土完毕,教坊司的优伶立即向皇帝
献五谷,表示陛下的一番辛劳已经收到卓越的效果,以至五谷丰登。此时,百官就向他山呼万岁,致以
烈祝贺。
在参加早朝之前,凡有资格参加的所有京官和北京地区的地方官,在天未明之际就要在富门前守候。
门在钟鼓声中徐徐打开,百官
门,在殿前广场整队,文官位东面西,武官位西面东。负责纠察的御史开始
名,并且记下咳嗽、吐痰等以至牙饬坠地、步履不稳重等等属于“失仪”范围的官员姓名,听候参
。一切就绪以后,皇帝驾到,鸣鞭,百官在赞礼官的
令下转
,向皇帝叩
如仪。鸿护寺官员
唱退休及派赴各省任职的官员姓名,被唱到的人又另行对皇帝行礼谢恩。然后四品以上的官员鱼贯
大殿,各有关
门的负责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并请求指示,皇帝则提
问题或作必要的答复。这一
早朝节目在日
对开始,而在日
不久之后结束,每天如此,极少例外。
这繁重的、日复一日的仪式,不仅百官
以为苦,就是皇帝也无法规避,因为没有他的
现,这一仪式就不能存在。1498年,当时在位的弘治皇帝简直是用央告的
气要求大学土同意免朝一日,因为当夜
中失火,弘治皇帝彻夜未眠,神思恍惚经过大学士们的商议,同意了辍朝一日。除此而外,皇帝的近亲或大臣去世,也得照例辍朝一日至三日以志哀悼。然而这
质的辍朝,得以休息的仅是皇帝一人,百官仍须亲赴午门,对着大殿行礼如仪。
首先打破这一传统的是第十代的正德皇帝,即万历的叔祖。正德的个极
,对于皇帝的职责,他拒绝群臣所代表的传统观念而有他自己的看法和
法。他在位时,常常离开北京,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而住在北京期间,他又打破陈规,开创新例,有时竟在
夜举行晚朝,朝罢后又大开宴席,
到通宵达旦。面对这些越轨的举动,臣僚们自然难于和他合作,他也就撇开正式的负责官员而大加
用亲信的军官和宦官。对负主要行政责任的内阁,在他
里不过是一个传递消息的机构而已。凡此
,多数文臣认为迹近荒唐,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
幸而正德于1521年去世,又未有嗣。大臣们和皇太后商议的结果,迎接万历皇帝的祖父
承大统,是为嘉靖皇帝。作为皇室的旁支
孙而居帝位,在本朝尚无前例。大臣们乘此机会,肃清了正德的亲信,其劣迹尤著的几个人被
死刑。嘉靖登极的前20年可以算得上尽职。他喜
读书,并且亲自裁定修改礼仪。可是到了中年以后,他又使臣僚大失所望。他对举行各
礼仪逐渐失去兴趣,转而专心致志于修坛炼丹,企求长生不死,同时又迁
紫禁城,住在离
别苑。尤其不幸的是,这个皇帝统治了帝国达45年之久,时间之长在本朝仅次于万历。
参加各项礼仪,皇帝需要频繁地更换冠服,有时达一日数次。服饰中的皇冠有一为金丝所制作,
绝
,而又不同于欧洲式的全金属皇冠。皇帝在最隆重的典礼上使用的皇冠是“冕”形状像欧洲学者所
的“一片瓦”不过冕上布板是长方形而非正方形,前后两端各级珍珠12串。这
珠帘是一
有趣的
,它们在皇帝的
前脑后来回晃动,使他极不舒服,其目的就在于提醒他必须
有端庄的仪态,不能轻浮造次。和冕相
的服装是饰有豪华刺绣的黑
上衣和黄
下裙,裙前有织锦一片,悬于腰带之上而会于两
之间,靴袜则均为红
。
但是皇帝所参与的各项礼仪并不总是这样轻松有趣的,相反,有时还很需要付神力气。譬如每天的早前,即在
力充沛的政治家,也会觉得持之以恒足一件困难的事情,以致视为畏途。万历皇帝的前几代,已经对它
到厌倦,虽说早朝仪式到这时已大为
简,但对他来说,仍然是一副职务上的重视下面的叙述就是这一结论的证明。
万历的父亲隆庆,在本朝历史上是一个
之
。但是在万历登极以后,
据皇家的习俗,一
无形的距离就存在于太后和皇帝之间,使母
之间的天
变得极为不便。例如前此不久万历曾下令修尊装满慈圣所居住的
室,竣工之后,她的
谢不是用亲切的
吻加以表达,而是请学士写成一篇文章,赞赏皇帝的纯孝,在他下跪时逐句诵读。这篇文章,因为能对全国臣民起表率和
化的作用,所以就成为本朝的重要文献。有时,万历用
内的傀儡戏来讨取太后的
心,在她下轿之前,他也必须跪在
前恭候想驾。但是母
毕竟是一
最
刻的
情,在多年之后,尽
万历皇帝临朝的机会越来越稀少,每当十一月慈圣的生辰,他却仍然亲临皇极门接受百官的庆贺。
在次一级隆重的典礼上,皇帝用全
红
的“
养
”实际上也是他的军装。其中的帽
,和今天
育家所用的瓜形圆盔极为相似,有带,系在脖
上。这
帽
和当时武将军士所用的
盔也并没有多大区别,不过将士的盔是布质内藏铁片,外装铁钉;皇帝的
共则以
条折缀而成,外缀宝石以代铁钉。
黄的龙袍,常常被看作中国皇帝的标准服装。其实在本朝,这
服装只在一般
的仪式上服用。在不举行仪式的时候,皇帝的常服则是青
或黑
的龙袍,上缀绿
的
边。[8)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万历册封他的妃郑氏为皇贵妃,并预先公市礼仪以便各有关衙门作必要的准备。消息传来,就有一位给事中上疏提
异议,其理由为:
照
理和习惯,这
尊荣应该首先授予皇长
的母亲恭妃王氏,德妃郑氏仅为皇三
的母亲,后来居上,实在是本末颠倒。这一异议虽然引起万历的一时不快,但册封典礼仍
原计划
行。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小小的
曲,竟是一场影响
远的政治斗争的契机,导致了今后数十年皇帝与臣僚的对立,而且涉及到了整个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