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资本主义思想ti系之形成
从以上各章节来看,资本主义在一个国家展开时,人文因素势必经过一段剧烈的变化,然后过去农业社会guan制的方式才能代以新型商业guan制的方式。换句话说,这也就是全国进入以数目字guan理的阶段,自此内bu各zhong因素大ti受金rongcao2纵。
有了这些例证,我们在赋予资本主义的定义(第四章)之外,仍可以回顾以前(第一章)所作的假说,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演进的必有条件,列举于下:
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展开时,表现为一zhong组织和一zhong运动。它要存在于一个国家,务必zuo到资金广泛的liu通,经理人才不分畛域的雇用,和技术上的支持因素(如jiao通、通讯、保险、律师的聘用等)全盘活用。既打开如是局面,则信用之通行必受法制保障,然后所有权和雇佣才能结成一张大网,而且越编越大,终至民间的社会经济ti系与国家互为表里。
这样的一zhong看法,包括着一个“整ti”的观念,资本主义带着整tixing,它能在一个国家内畅行而且成为不可改变(irreversible),乃是由于得到司法权的承认,其下层机构里各zhong因素概能公平而自由的jiao换。
实际的发展固然如此,思想理论的形成则未必如此。读者务必领略历史上很多大事超过当时人的人shen经验,不可能由时人将全局看清,预为筹谋,构成蓝图然后依计划完成。大bu分的时候,是个人仅面对局bu产生的问题,因时就势,顺水推舟。只到局势明朗化,才由后人以局外的眼光推断前人之作为,在历史上连缀而成一zhong庞大的组织与运动。资本主义之形成,绵延持续,在每一个国家内之展开,甚且跨越世纪,又与其他人文因素错综重叠,如此更不容易预先构成一zhong思想的ti系。
所以,探究资本主义思想系统之构成,只能从当时人的文字中寻觅各zhong原始观念,将它们结联补缀而成。我建议本章从以下的方针着手:
(一)将重点放在17世纪的英国。17世纪英国是西欧最重要国家之一。它已经有了很好的农业基础(为当时威尼斯所无),并有全国xing的法制系统(为荷兰共和国所无),因此它进入资本主义的ti制,造成一个原型(prototype),此后给其他国家的影响至为shenchang。即是在侧面造成思想上的gen据,也以英国作家最为活跃。不论内战前后或是散发政治传单,或是著作专论,他们的文字都与时局有关。当日并没有被认为是推行资本主义的gen据。可是连缀起来,则痕迹显然,可见得这zhong历史上的组织及运动之称为资本主义者,是有思想界的支持,而且前人领导后人,后人又扩充前人的见解,一脉相承。所以本章以17世纪英国思想界的文字当作主liu,以便和这国家的行动pei合,但并不摈斥其他言论,其有重要xing者仍摘要录入。
(二)将18世纪及以后的理论另行列入,不与主题混淆。gen据事实分析,英国在光荣革命前后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详上第四章)。支持这zhong组织与运动的思想也已成熟,在人shen方面可以以洛克为代表,这是本章之主题。18世纪以降的评论出于资本主义已成熟之后,如亚当·斯密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强调自由放任政策之重要,抨击英国当日对zhi民地的chu1置。ma克思揭lou产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所留劣迹,又用唯物辩证法重新评判资本主义,已经属于上述主题之外。又因20世纪之初社会学被重视,更引来韦伯及宋ba特等引用新方法检阅资本主义。虽说以上各人的见解可能使我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与前不同的看法,但他们仅为评议者而非创造者及推进者,这当中有很大的区别。至于东西冷战之后,西方国家内产生了一些维护资本主义的言论,本书开卷时业已提及,以后还要在结论时检讨,更不属于本章之范围。
(三)站在技术的立场将17世纪以前的资料照时间的程序安排,并着重三个阶段。大凡资本主义社会之产生,必先创造一个国家的高层结构和社会上新的低层结构,次之则要重建或改组当中制度xing的联系(institutionallinks)。实际推行资本主义之组织及运动时,其程序不一定如此。谈理论的各zhong文字也有出入,可是它们对以上三个题目分别发挥的趋向,却极为明显。我们也要注意这三个阶段,作为我们分析检讨之凭藉。
ma基雅弗利和《君王论》
在上述前提下,我们提到历史上的资本主义,不能不先自16世纪初佛罗lun萨的作者ma基雅弗利说起。此人著书立说时,西欧尚未完全脱离中世纪的色彩,ma丁·路德还未展开宗教改革的运动,如果我们径说ma基雅弗利是资本主义的开山老祖,不免贻笑大方。但他在文艺复兴进入高chao时强调唯物论,并且在他的名著《君王论》(ThePrince)中以譬喻法,再三指出一个国家的首脑有维护属下人民安全的义务,而人民所注重的安全无非shen家xing命财产,则他的用意已与上述在新旧jiao替之际重创高层结构的宗旨相符合。只是这样的一个高层结构的造成,又要维护人民之生命财产,其所产生的社会形象,不可能是16世纪初期人士包括ma基雅弗利所能预料。
我们有了今日的历史眼光,则可以看出此高层结构对外独立,对内保障自由(liberty),更经过一段chang时间之演进,不可能与日后之代议政治及资本主义无关。
从历史上来看,ma基雅弗利是一个惹是生非的人物,批评他的人认为他公开的提倡政治上yin险毒辣不顾天良。现代社会里有一zhong说法,叫zuo“为了目的不择手段”(endjustifiesmeans),也可以谓由ma基雅弗利开其先河。
ma基雅弗利生于1469年,当日的意大利正“四分五裂”西北角为威尼斯及其大陆之领域,正北为米兰,中西bu为佛罗lun萨,横跨中央将半岛截为南北两bu则教皇之领域。更南为西西里王国(Kingdo摸ftheTwoSicilies),包括西西里岛,也包括意大利半岛之南bu。但是这五个单位仍未将意大利分割至尽,每一单位内仍有许多小单位。由于政局不稳定,所以常引起德(由神圣罗ma帝国出名)、法、西各国及瑞士之雇佣军侵入参与内战,人民shen受荼毒。ma基雅弗利出shen名门,至他已家dao中落,但仍以本shen能力zuo到佛罗lun萨的保安秘书,并以外jiao官的shen份出使各国及罗ma教廷,1512年佛罗lun萨又再度政变,ma基雅弗利因此去职,并曾一度被拘禁,出狱后乡居著书,《君王论》及《李维十书讲解》(DiscoursesoftheFirstTenBookeofLivy)均于1513年成书。
所谓“君王”系意大利当中各政治区域之首脑人物,包括教皇在内。ma基雅弗利认为他们除了以保障自shen之利益外,也应当使治下人民各安所业,同时都能够在行业上各有增进。但是,君主使人爱dai不如使人畏惧。“因为爱dai是由各zhong义务之链条来维持。人类是自私的,一到合于他们打算的时候,这链条可以随时断坏,但恐惧由于害怕惩罚而存在,永无一失。”
所以此书作者认为上位者在获得并巩固政权时,应当不择手段,如谋杀、欺骗、无德而称功、嫁罪于bu属,只要合于时宜,都无所不可。君主应尊重的不是dao德,而是谨慎(prudence);不是光荣,而是权力。重点是君主不要专心一志zuo好事,应当准备zuo坏事。“因为不zuo坏事甚难救护国家。他可能发现有些看来dao德上的事,zuo来只会使他垮台;有些看来是坏事,zuo来却可以大大的增加他的安全,使他得福。”
ma基雅弗利《君王论》之中,很少提及宗教之事,只有一chu1他说及有些人相信各人的祸福概由上帝安排,人类无法改变chu1境。他承认“有时候我也局bu的趋向这zhong想法”但他又认为命运可以决定一半,人类的chu1境,自由意志决定其另一半。在这方面他表现一zhong无神论的趋向。他也认为人类无法脱离其劣genxing,如将犹太教与基督教所讲人类的“原罪”加以一zhong宿命论(fatalist)的论断。其症结则由于人类的贪婪。“人容易忘记他父亲之死,而不容易忘记他没拿到的遗产。”这可以说是把唯物论发展至极,也替日后的功利主义(如好坏由利与害而决定)铺路。
《君王论》至今仍为美国有些大学学生必读书之一,其liu传之广,不言而喻。可是自莎士比亚(16至17世纪之jiao)后,很少人再攻击此书作者的隐善扬恶。大多数读者能站在技术的角度,看出《君王论》的积极意义。他们获悉,作者著书时并未预期此书能成为畅销书供大众阅鉴,而是私下写出,准备呈献佛罗lun萨的新首脑,世称“伟大的罗lun佐”(LorenzotheMagnif-icent)。进书的目的,则是希望能求得一官半职。从以后的发展看来,ma基雅弗利的希望始终没有达成,罗lun佐可能没有看到此书。《君王论》私下被人抄传,1532年出版,作者已去世5年。
ma基雅弗利著书的私下目的既成泡影,后人反赏识他在不经意之间真实写出了人类的xing格,暴lou了政治生活的真意义,有如作者说的,他写的不是“应当”如此,而是实际如此。而且《君王论》与《李维十书讲解》相比较,更可以看出ma基雅弗利是一个爱国人士。他痛恨意大利被人宰割,将之归咎于基督教之提倡谦虚、教人为弱、不注重入世的事物。这些言论,也代表宗教改革前夕(ma基雅弗利两书完成后4年,即1517年,路德才公布其九十五条论题[Ninety-fiveTheses])西欧不少知识分子的怨望。
此人是好是坏,在学术上讲已无关宏旨。ma基雅弗利影响后人之shen,可以从最近一个美国学者的看法窥见。他强调即使在20世纪末期,500年后的今天,ma基雅弗利还是“生存”于人间“他表现着一zhong活力,迄今很少其他的政治思想家可以望及”其所以如此,大bu分由于这位佛罗lun萨思想家认为政治生活即人类生活之整ti。其实其他学者用不同的言辞,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例如另一位学者盛称ma基雅弗利笔下所书凝聚于一个“人同此心的利己主义”(universalegoism)。以前作家动辄以dao德的名义压抑个人的私利观,可是现代社会不可能只称公德而不重私利。并且随着社会进化,更不可能在理论上将公德放在私利之前。(即孟子尚称王如好色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可见得百姓之yu望产生于王者的标准之前。)
ma基雅弗利描写的政治生活羼有很多感情成分,如爱与恨、恐惧与安全感,又如野心与嫉妒、光荣和轻蔑。这些因素已在《君王论》书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虽说在政治生活的内涵中这些感情的成分有集tixing(如罗ma人民素恨安东尼,米兰人民看不起他们的公爵),但并不能突然集ti的产生,即算有领导人物提倡和宣传工ju诱导,也终必透过多数人之启迪,才能成为社会上的动机和政治上的力量。17世纪英国的思想家霍布斯(ThomasHobbes)追究人类所有政治思想,乃得自于感觉(sense),由外间物品刺激而产生(详下)。稍后的洛克则更进一步否定与生俱来的观念(innateideas)。彼此都认为所谓社会者,是由单独的个人聚集而成。虽说两人的理论之后的发展有很大差别,但二者的理论都带有一zhong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初衷。也可以说都是继承于ma基雅弗利之创见,亦即所有政治生活之原理全bugen源于个人对事物的反应。其最初之推动力(firstcause)与《君王论》所叙无异。
当然,这样的政治哲学,其出发点来自个人,而个人的政治反应也相同或相似(霍布斯与洛克笔下的初民,都是一般平等,并没有pei上一个贵族与平民、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如是则与《君王论》的作者同有一zhong尊重民权的趋向。我们再仔细阅读《君王论》,更可以看透作者提倡不仁不义之事,乃针对当日的军阀与政客,而未涉及绑架平民、蹂躏百姓的作法。即算政治首领有时利用心理上之权术,获得被治理者的敬畏,其主要目的仍是希望收拾人心。洛克在17世纪提出:若政府是由社会契约(socialcontract)产生的,则其人民至少也要默认(tacitcon.sent)。用意相同,都着重一个国家的高层组织无法高高在上,单独的存在。
总之,ma基雅弗利纵有若干值得评议的地方,他的立场仍着重保卫一般人,尤其中产阶级的生命财产,应当毋庸疑义。《君王论》说:“德国的城市是绝对的自由,它们只有很少的乡土环绕着,它们要服从(神圣罗ma帝国的)皇帝时就服从他,也不害怕他或害怕其他在旁的封建领主。它们如此这般的设防,任何人都知dao要征服它们,必是相当麻烦而困难的事。它们都有必要的堡垒与壕沟,足够的炮兵,并且在库房里经常储藏足够一年的食物、饮料和燃料。此外它们也使低层阶级满足。在不让社会受损失的条件下,它们经常能让这些人有一年的工作,所作之工又是市镇里的生活及中枢要害之所在,也是低层阶级居chu1附近的工业。”
虽说作者的主题仍在君主,他写这一段时,指出当地的皇子,亦即各公园侯国的首脑,如在境内有这样的城市即应与这样的城市相依为命,因为敌方和他作对,务必暴师攻坚。他未及说明的,则是未来的军事、政治力量不在教廷,也不在封建领主所控制的乡村,而在城市。中世纪的自由城市不受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