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桓帝置梁冀于死地之日,东汉还有61年的寿命。可是染冀没有被攻击颁行不当的法则,则因为当日洛朝廷已谈不上创造制度或推行政策。纵使边防发生问题,或有天灾民变,也只能临时对付,有如
痛医
,足痛医足。朝廷之经常业务,无非礼仪及人事,而人事也不过任免赏罚。梁冀的对
李固,也是世家
,官至太尉(军政
长),他曾建议“权去外戚,政归国家”梁冀的党羽也相对的指摘他门下“或富室财赂,或
婿婚属,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可见两方已有党争的趋势,而重
在个人恩怨利害。
汉朝之没有立时垮台者,乃是朝廷之下,很多地方官,还在竭忠办事。《后汉书》的循吏列传举循吏14人,或以兴革农田或以提倡教化获得称誉,有好几个一直
到汉亡。和他们相似而没有在青史留名的必多。即是酷吏列传的酷吏,以“猛”为“能”虽说个人的良心和德行有亏,在他们讲仍是替公众服务。只是他们各行其是,这些资料也显示统一的政府,不能以妥当的法制控制全国的危机。
对这期间发生的争端,我们决定谁是谁非。党锢列传里也提很多名士对宦官实用
宾客集团的诛杀,甚至遇赦的也杀,老母也杀,而一次屠杀好几百人。当时的人还说“纪纲败废”我们则只能
调这是社会
化,法制不能跟着调整只好以
德代替法律的结果。况且宦官,女后,外戚和朋党并不是促成汉朝瓦解的真原因,他们不过是千百万事实的工
。张让是宦官领袖,后来与外戚
为大将军者何
作对。可是何
还不过是太后的异母弟,张让则有一
媳妇,乃是何太后的胞妹。所以很多朝政的纠纷,还在家
里产生。
300年,在汉末之被任为司隶校尉的,仍有人认为在奉前诏行事。可是以武帝战时动员的方案,意义模棱,加于经济相当发达的承平社会,则必引起纠葛。
以学阀而为军阀,这在世界史里是创举。汉代的覆亡,则证明一个政治系,对各人私利观完全否定,只能控制一个简单的社会,一到情态繁复,各人
是心非,就无法和衷共济。今日我们读汉末群雄所作的“檄”和民国初年军阀的“通电”无异。这时纵使他们想合作,也找不到一个合作的逻辑。
公元165年李膺的第二次被任为司隶校尉,使很多潜在的冲突尖锐化。其背景则是很多人在乡间放债买田,通常以宾客行之。地方官若加涉,则发觉这些人的后台老板都是朝中显要。而最有威权的,则是中常侍张让,他就是宦官
。《后汉书》的宦者列传说:“宾客求谒让者,车恒数百千辆。”李膺到任方十日,就抓着张家开刀。张让之弟张朔,也是野王县的县令,被控为“贪残无
”李膺亲率吏卒在张让家里将他擒获,刚一讯问,立即
死。桓帝还责问他没有请求即行诛杀。李的辩护,不依照法律,完全
据经史,并且
调孔
作鲁司寇七日即诛少正卯,他任司隶校尉已十日,实在是行事愆迟。他这一辩因此脱
,以后也迭有浮沉,终于灵帝朝宦官与名士斗争时被拘
狱被拷死,他的门生千余,也受禁锢。事在公元169年。
传统历史家写汉亡,或归于桓灵之间的
用宦官,或归咎于黄巾贼造反,或归咎于召董卓的番兵
卫。而其实大规模内战开始于宦官已被整肃,黄巾已平,而董卓
故之后。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则在汉亡之前,已经展开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一方面代表新兴地方势力者袁绍,此人七世祖袁良以学《易经》起家,在西汉时曾为太
舍人,他将学术传于孙
袁安。袁安举孝廉,为郡太守,为司空(工
大臣)司徒(民政大臣)。自此没有一个袁家
孙不是东汉显官。袁绍自己曾任虎贲中郎将(近卫军司令)和司隶校尉。袁氏四氏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
军官渡,率众十万,给养自河北以大车万余辆供应。抵抗他的乃是曹
。这时他尚想维持东汉的中央政府。他的义祖曹腾乃是宦官,由黄门从官侍从皇太
(即顺帝刘保)读书。曹
之父曹嵩乃是曹腾养
,而曹
自己也举孝廉。他的军队大都以黄巾降人编成,给养则得于屯田。也就是人员与
资都产生于现存
系之外。